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王海儒
阜康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831500
引言
棉花作为关键经济作物,病虫害频发严重制约其产量与品质提升。传统防控依赖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农田生态失衡,且农药残留影响棉产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需求迫切,亟需突破单一防控局限,构建兼顾防控效果、生态安全与产业效益的棉花病虫害防控新路径。
1棉花主要病虫害及其危害规律
棉花生长周期中面临多种病虫害威胁,病害以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为主,虫害则常见棉铃虫、蚜虫、红蜘蛛等。枯萎病在棉花苗期易爆发,导致植株萎蔫、叶片发黄,严重时整株死亡;黄萎病多在蕾铃期发生,会使叶片出现黄褐色斑块,影响光合作用,造成结铃减少。棉铃虫以幼虫啃食棉蕾、棉铃,导致蕾铃脱落,降低产量;蚜虫和红蜘蛛则通过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卷曲、失绿,阻碍养分运输。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病害蔓延,而干旱天气则会加剧蚜虫、红蜘蛛的危害,且具有世代交替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构成持续威胁。
2棉花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
2.1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技术作为棉花绿色防控体系的基础,通过优化种植管理措施切断病虫害传播链,降低发生风险。种植前需筛选抗枯萎病、黄萎病的优质棉种,如中棉所系列抗病品种,同时深耕土壤30厘米以上,结合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基数;合理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等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显著降低枯萎病、立枯病发生概率。种植期间科学调控田间水肥,采用滴灌技术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田间湿度过高诱发病害;适时整枝打杈,去除下部老叶、病叶,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蚜虫、红蜘蛛栖息场所。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落叶,集中粉碎或深埋处理,避免病原菌和害虫在田间越冬,为下一季棉花种植营造健康的土壤环境,从源头遏制病虫害发生。
2.2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是棉花绿色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通过利用自然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病虫害绿色治理。在天敌调控方面,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每亩棉田释放2万-3万头,于棉铃虫卵期释放2-3次,寄生率可达60%以上;同时保护田间瓢虫、草蛉等自然天敌,通过种植波斯菊、荞麦等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栖息与食物来源,增强对蚜虫、红蜘蛛的自然控制能力。生物制剂应用上,选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棉铃虫幼虫,在幼虫3龄前喷雾,对害虫针对性强且不伤害天敌;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水剂灌根或喷雾,可抑制枯萎病、黄萎病病原菌生长,降低病害发生率。此外,利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诱捕雄虫,每亩设置1-2个诱捕器,减少田间成虫交配率,从源头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实现对棉花病虫害的生态化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2.3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作为棉花绿色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凭借物理原理阻断病虫害传播或直接杀灭害虫,具有无化学残留、对生态友好的特点。在害虫诱捕方面,可在棉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每30-50亩放置1盏,利用害虫趋光性吸引棉铃虫、地老虎等成虫,通过高压电网杀灭,减少成虫产卵量;针对蚜虫、粉虱等趋黄性害虫,铺设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0-30块,悬挂高度与棉株顶部平齐,粘捕成虫效果显著,且可重复使用。物理阻隔措施上,棉花播种后覆盖银灰色反光膜,利用反光特性驱避蚜虫,同时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减少害虫栖息环境;在棉田周边设置防虫网,选用40-60目防虫网围隔,可有效阻挡外来害虫迁入,尤其在苗期能保护棉苗免受蚜虫、红蜘蛛侵害。此外,在冬季对棉田进行深耕冻垡,通过低温冻杀土壤中越冬的棉铃虫蛹、枯萎病病原菌等,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为棉花生长提供安全环境,助力绿色防控目标实现。
2.4化学防控技术的绿色应用
化学防控技术的绿色应用是棉花绿色防控体系的补充手段,核心在于科学用药以平衡控害效果与生态安全。药剂选择上,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如防治棉铃虫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蚜虫选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降低对天敌与土壤微生物的伤害。用药时机把控上,遵循“达标防治”原则,仅在病虫害种群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施药,如棉铃虫百株幼虫量达5头时再用药,减少盲目施药次数。施药方式采用精准化手段,推广无人机喷雾、静电喷雾等技术,无人机喷雾可使药液雾滴更均匀,利用率提升30%以上,减少药剂浪费与漂移;针对根部病害,采用灌根施药替代叶面喷雾,直接作用于病原菌,降低药剂在空气中的扩散。此外,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如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后需间隔7天以上采收,确保棉产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实现化学防控的绿色化与安全化。
3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综合应用与效果评估
3.1综合防控模式设计
棉花绿色防控综合模式需按生长周期分阶段整合多技术,实现全程控害。播种前,采用农业防控的抗病品种筛选(如中棉所63)与深耕轮作,搭配物理防控的土壤冻垡,降低初始病虫基数;苗期以物理防控为主,铺设银灰色反光膜驱蚜、设置防虫网阻虫,同步释放瓢虫等天敌强化生物防控,若蚜虫数量超百株200头,选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精准喷雾。蕾铃期聚焦病害与棉铃虫防控,生物防控释放赤眼蜂(每亩2万头)、喷施Bt制剂,物理防控增设频振式杀虫灯,农业防控通过整枝打杈改善通风,当棉铃虫百株幼虫达5头时,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无人机喷雾;同时定期监测枯萎病,发病初期灌根枯草芽孢杆菌。收获前15天停止化学用药,结合农业防控清理田间残体,形成“农业奠基+物理生物主导+化学应急补充”的闭环模式,兼顾防控效率与生态安全。
3.2实施效果分析
棉花绿色防控综合模式实施后,在多维度呈现显著效果。病虫害防控方面,棉铃虫防治效果达85%以上,百株幼虫量稳定控制在5头以下,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率较传统防控降低40%-50%,蚜虫、红蜘蛛危害率下降60%,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蔓延。产量与品质上,棉花单产较传统种植提升10%-15%,且优质棉(纤维长度29mm以上、断裂比强度28cN/tex以上)占比提高20%,棉产品农药残留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满足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生态效益层面,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棉田瓢虫、草蛉等天敌种群数量较传统防控区增加3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加0.1%- -0.2% ,实现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此外,该模式每亩防控成本降低15%-20%,兼顾生态安全与经济效益,为棉花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通过整合农业、生物、物理防控及化学绿色应用,形成分阶段综合模式。该体系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控效果,保障棉花产量与品质,减少农药使用并改善农田生态,还降低防控成本。其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为棉花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路径,具备广泛推广价值,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文斌,于波涛.绿色防控技术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J].种子世界,2025,(08):114-116.
[2]张小青.棉花病虫害全程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J].农业工程,2025,15(02):94-98.
[3]姜益波.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探索与实施[J].农业科技创新,2025,(0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