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

作者

王海儒

阜康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831500

引言

当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广、产区分布散,大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频发,年均导致一定比例产量损失。传统防控依赖化学农药,长期使用不仅破坏农田生态平衡,还增加农产品安全风险。随着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现有防控技术碎片化、适配性不足问题凸显,亟需构建系统化绿色防控体系以破解产业痛点。

1玉米主要病虫害概况

玉米在生长周期中面临多种病虫害威胁,这些病虫害会破坏植株结构、阻碍养分吸收,严重时导致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病害方面,大斑病与小斑病高发于玉米抽雄至灌浆期,前者形成大型梭状病斑、后者产生小型椭圆形病斑,均会导致叶片枯萎;锈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爆发,叶片布满黄褐色锈状孢子堆,影响光合作用;茎基腐病则危害玉米根系与茎基部,造成植株倒伏或枯萎。虫害中,玉米螟幼虫会蛀食茎秆、叶片和果穗,导致折秆、穗腐;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引发煤污病并传播病毒;黏虫具有暴食性,短期内可啃食叶片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脉;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会啃食种子和幼苗根系,导致缺苗断垄,各类病虫害共同构成玉米生产的重要威胁。

2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2.1农业防控措施

农业防控是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基础手段,通过优化种植管理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数,兼具环保性与经济性。轮作倒茬可打破病虫害生存循环,与大豆、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能显著降低茎基腐病、蛴螬等土传病虫害与地下害虫的种群数量;选用抗病虫品种是关键,如抗大斑病的‘郑单958’、抗玉米螟的‘先玉335’等,从遗传层面提升玉米自身抵御能力。播种前需精选种子并进行包衣处理,包衣剂含生物源活性成分,可预防苗期蚜虫与地下害虫;田间管理中,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能减少锈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的越冬菌源与虫源;合理密植与科学水肥管理也至关重要,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可降低高湿环境引发的病害风险,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则能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逆性,全方位构建病虫害防控第一道防线。

2.2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是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依托自然生态规律调控病虫害,具有安全性高、环境兼容性好的优势。天敌昆虫应用广泛,在玉米田释放赤眼蜂可寄生玉米螟卵,降低幼虫孵化率,每亩释放量控制在1.5万-2万头,防治效果达70%以上;投放蠋敌、瓢虫等捕食性天敌,能有效抑制蚜虫种群增长。生物制剂使用便捷,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可针对性杀灭玉米螟幼虫,对天敌与环境无危害;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微生物制剂,能预防大斑病、锈病等病害,且可增强玉米抗病性。此外,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玉米螟雄蛾,减少田间交配机会,降低产卵量,搭配使用诱虫板诱杀蚜虫、粉虱等小型害虫,形成多层次生物防控网络,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同时,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2.3化学与物理绿色防控手段

化学与物理绿色防控手段是玉米病虫害防控的重要补充,需在保障效果的同时兼顾生态安全性。化学防控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防治玉米螟可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大斑病选用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且需严格遵循施药时间与剂量,避免盲目用药;采用静电喷雾、无人机精准施药等技术,能减少农药浪费与环境污染,同时保护天敌昆虫。物理防控手段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黏虫等趋光性害虫,每亩设置1盏即可覆盖周边30-50亩区域,杀虫效率显著;通过覆盖银灰反光膜驱避蚜虫,减少病毒病传播;针对地下害虫,可采用毒饵诱杀或土壤深耕翻晒的方式,破坏其生存环境;此外,人工摘除病叶、捕捉大龄害虫等措施,能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有效控制扩散,与化学防控形成互补,共同提升防控效果。

3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3.1示范区建设与推广模式

示范区建设是绿色防控技术落地的关键载体,需科学选址与标准化打造。优先选择玉米主产区、病虫害高发区及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县,如东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每亩示范区需配套建设病虫害监测点、技术展示牌与实操培训区,集成农业、生物、化学与物理防控技术,形成“全周期防控样板”,确保亩均农药使用量较常规田减少30%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推广模式需兼顾区域适配性,在规模化种植区推行“政府+科研机构+合作社”模式,由政府提供补贴、科研机构负责技术指导、合作社组织统一防控;在散户种植区采用“技术骨干+农户”结对模式,选拔村级技术员分片包户,手把手传授实操技能;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技术推广矩阵,发布示范区防控成效视频、技术手册与专家答疑内容,打破地域限制,形成“线下示范+线上辐射”的立体化推广格局,加速技术向生产端渗透。

3.2培训与技术服务

培训与技术服务是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的重要支撑,需围绕实操性与时效性构建完善体系。培训内容聚焦不同主体需求,针对种植大户与合作社,开展无人机施药、天敌释放等规模化防控技术专项培训,结合示范区实地操作演练,确保掌握关键流程;面向散户农户,采用“田间课堂”形式,用通俗语言讲解种子包衣、病残体清理等基础技术,搭配实物展示病虫害识别特征。技术服务注重全周期覆盖,组建由农业技术员、科研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在播种、灌浆等关键期深入田间,现场诊断病虫害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开通24小时技术咨询热线与线上服务群,及时回复农户疑问,推送区域性病虫害预警信息与防控技术要点;同时为农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种植规模、土壤条件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发放技术明白纸与防控物资使用手册,切实解决技术应用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农户技术采纳率与防控效果。

3.3应用效果评价

应用效果评价需从产量、生态、经济多维度展开,以量化数据与实地观测验证技术价值。产量层面,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较常规种植区提升8%-12%,病虫害导致的籽粒破损率降低至3%以下,且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显著改善,印证技术对产量与品质的双重保障作用。生态层面,示范区土壤中农药残留量较常规区减少40%以上,田间瓢虫、赤眼蜂等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增加25%-30%,农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0.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正向改善效应明显。经济层面,虽绿色防控技术初期投入略有增加,但因农药使用量减少、产量提升,每亩综合收益提高150-200元;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参与农户对技术防控效果表示认可,85%的农户明确表示下一季将继续采用该技术,说明技术具备良好的经济可行性与农户接受度,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为玉米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路径。该体系整合农业、生物、化学与物理防控手段,经示范区实践验证,在保障产量、改善生态、提升收益上成效显著。未来持续优化技术、扩大推广范围,可进一步筑牢玉米生产安全防线,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落地。

参考文献

[1]张荣霞.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科学防治路径分析[J].种子世界,2025,(09):114-116.

[2]冯仁琼.玉米绿色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5,(09):26-27.

[3]张文文.夏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机,2025,(1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