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之前—周作人早期翻译研究
孙瑜
身份证号码:210106198204033349
缘起
《红星佚史》是周作人早期从英文转译的一部文学作品,原名为 TheWorld's Desire《世界之欲》,由英国小说家哈葛德和神话学家安特路朗合著。该作品于 1907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说部丛书"系列之一问世。周作人选择翻译这部 The World's Desire 并非偶然,而是深受清末林译小说风尚的影响,却也有意更改当时翻译外国小说中曲解原文主旨强行诉诸道德律的翻译风尚。
研究综述
关于周作人《红星佚史》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探索。早期研究多集中在对其翻译技巧和语言特点的分析上。近年来,随着对现代文学起源的重新审视,学者开始关注这部译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邹瑞玥和张治通过比较《红星佚史》与林纾的《金梭神女再生缘》,分析了周作人与林纾在译述方式上的差异,指出周作人虽然受到林纾影响,但已展现出不同的文学趣味。
研究价值
本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可以加深我们对清末民初语言变革机制的理解。其次,对《红星佚史》中翻译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再次,对周旻研究的再商榷具有方法论意义。最后,本研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翻译与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互动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策略。首先是文本细读法,通过对《红星佚史》原文进行细致的语言分析,归纳其中的欧化现象及其错误类型。其次是历史语境化法、比较分析法、错误分析法,对《红星佚史》中的翻译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其类型、分析其成因、评估其影响。最后是跨学科研究法,借鉴翻译研究、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对《红星佚史》及其影响进行多角度分析。
研究目的
通过对周作人翻译《红星佚史》体会翻译中欧化对日后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形成之影响。
一、周作人翻译思想的演进与《红星佚史》的历史定位
周作人的翻译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从文言直译到白话达旨的复杂演进过程。准确把握这一演进轨迹,是理解《红星佚史》在其翻译生涯中定位的关键。周作人自己曾总结道:"我从前翻译小说,很受林琴南先生的影响:一九〇六年往东京以后,听章太炎先生的讲论,又发生多少变化,一九〇九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正是那一时期的结果。一九一七年在《新青年》上做文章,才用口语体"。这一自述清晰地勾勒出他翻译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而《红星佚史》正处于他从林纾影响转向章太炎影响的关键过渡期。
《红星佚史》出版于 1907 年,是周作人赴日初期的译作。这一时期,他的翻译观念仍深深植根于晚清文学传统,同时又开始表现出新的倾向。从语言形式上看,《红星佚史》采用文言翻译,这与当时主流的翻译风尚一致。但从翻译策略上看,周作人已经开始尝试突破林纾的意译传统,转向更为直接的翻译方式。这种过渡性质使得《红星佚史》成为研究周作人翻译思想形成的重要文本。
二、《红星佚史》翻译中的欧化现象及其错误类型
《红星佚史》作为周作人早期翻译的代表作,呈现了丰富的语言实验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各种欧化现象。这些欧化表达一方面为汉语注入了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也因生硬模仿产生了诸多错误。比如:Their wildest inventions about the Daughter of the Swan, it seemed, had parallels inthe obscurer legends of Hellas.其中 the daughter of the Swan 周译作“黄鹄之女”。把 swan 译成”黄鹄“虽属符合古文习惯的翻译,但是这段典故里是宙斯变成 swan 后生女的具体神话故事,没有合适的介绍讲解。这样完全按照字面直译成”黄鹄之女”也容易因为缺少该交代的背景故事典故造成理解的误差。反映出其对于他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欠缺,对于一些特定神话中特定器物、称谓或习俗等存在的翻译偏差可能暴露的是周作人当时对于希腊神话背景知识有一定的缺乏。
三、《红星佚史》与白话文发展的关系再探讨
《红星佚史》虽然以文言翻译,但其间的欧化现象却为白话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周作人通过这部译作进行的语言实验,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现代汉语的塑造过程。从白话文发展的长远视角看,《红星佚史》中的欧化实验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各种欧化错误显示了“简单模仿的局限性”,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警示。那些生硬的直译、冗长的句式、混乱的语序,从反面证明了欧化必须尊重汉语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某些成功的表达方式可能为汉语注入了新的元素,丰富了白话文的表现手段。周作人后来成为现代散文大家,其清新、自然的文风正是在广泛吸收中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诗歌翻译中的特殊问题
《红星佚史》中的诗歌翻译由周作人口译,鲁迅笔述而成,采用“楚辞体”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方法虽然颇具创意,但也带来了特殊问题。首先,楚辞体与希腊史诗在形式和意境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文体错位”导致原诗的风格难以准确传达。其次,为了适应楚辞体的格律要求,译者不得不对原诗内容进行删改和压缩,造成“意义损失”。 总体而言,《红星佚史》中的各类欧化错误反映了早期翻译实践的探索性质。这些错误不仅是周作人个人翻译历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也是整个时代语言变革艰难历程的缩影。它们既展示了汉语在应对西方语言挑战时的困境,也预示了现代白话文发展的可能方向。
参考文献:
[1]周作人,《红星佚史》,商务印书馆,1907 年.
[2]周旻,《从〈红星佚史〉看周作人早期翻译与林纾的离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22 年.
[3]周旻,《通向直译的十字路口——周作人 ∠ 红星佚史 > 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