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

作者

沙柳 金宝军指导教师

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它在美术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经变成了推进教育革新的关键手段。文章首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背景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然后,本文对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论述。最后本文提出相关创新发展策略主要有强化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教学内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等。

关键词:美术教学;信息技术;创新发展

引言:运用信息技术既能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但如何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及美术学科特点、克服学生接受程度及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整合教学内容是现阶段美术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文章旨在通过对美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运用现状,困境及创新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1. 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背景及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以及数字化时代降临的环境下,美术教学赢得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多样化多媒体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运用正慢慢转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实时地对学生创作过程实施监控与引导,学生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及平台,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开展创作及交流活动。普遍应用数字化资源后,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纸笔与画板的范畴,教学内容与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且灵活[1]。信息技术会对美术教育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推动美术教学由传统模式迈向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新局面,慢慢催生了数字化学习模式,实现虚拟条件下的艺术创作,呈现在线互动方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2. 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难题

2.1 信息技术应用与美术学科特点的融合困难

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中最为显着的问题就是其很难迅速切合美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美术教育重视创意和手工实践,信息技术则不同程度地强调理性和计算机操作,二者并非完全相容。美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时常会面临着怎样把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自由表达相结合。技术上的工具性和美术上的表现性的不同造成了教学过程难以自然转换。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有专门的硬件和软件作为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技术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某些传统教学环境下,复杂的设备配置和运行也会对信息技术实际运用效果产生影响。

2.2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与技术操作能力的差异

不同年龄组,不同基础学生在信息技术认知与操作能力方面有明显差异。有的同学熟悉数字化工具与技术,能自如运用各类软件从事艺术创作;而且还有部分同学对于这些技术有很大陌生感,缺乏数字工具基本操作能力甚至不认可技术本身。学生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其信息技术适应性。有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传统手工艺术的创造,对电脑,平板等器材的应用比较生疏或者排斥,影响其学习效果[2]。有些学生虽有一定操作能力,却因缺乏足够的个性化指导而常常仅能停留于表面层次上的应用,而不能真正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好处。

2.3 美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整合困难

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多为线条,色彩,构图的基本知识,注重手工操作与感官体验。而且信息技术通常集中在计算机软件,数字设计和虚拟创作上,这些知识体系和传统美术教学内容有些脱节。当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时,常常面临着怎样把这两项内容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技术手段自身没有艺术创造之意义,另一方面美术教育要求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这样就有可能将技术内容的导入视为对传统艺术表现手段的一种威胁。另一方面现有美术教材及课程体系多数没有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对信息技术进行把握,同时还要确保教学内容具有艺术性,这样就对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 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策略

3.1 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整合

美术这门学科对感官体验依赖性很强,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视觉创造力。而信息技术的导入,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与平台,让学生可以打破传统艺术形式上的局限,创作新的艺术作品。通过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美术教材内容,又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造和表现途径。如借助3D建模软件和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模拟不同艺术效果。这种跨学科整合既突破了美术学科自身的界限,又推动了学生跨学科思维方式的发展,让学生将多领域知识和技术融合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增强了综合能力。另外,老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更丰富的互动教学来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之中不断地开拓创造的思维空间。

3.2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个性化学习支持

就目前的美术教育情况而言,运用信息技术并非仅仅是介绍工具,而是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手段,若要达成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效果,且在创造过程里凸显个性化与创新性,必须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不只是掌握电脑操作技能这一基本素质,也应涵盖对各种设计软件的认识与使用,连同诸如数字艺术工具等。经过系列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老师可带着学生按部就班地掌握上述技巧,从而给其艺术创作提供更简便、更有效的手段,支持个性化学习变得非常关键了,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平台,能让他们按照自身兴趣与进度自主开展学习[3]。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与虚拟课堂,让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接触到各类艺术创作方法与理念,进而探索出更匹配他们创作风格的技术手段,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与辅导方案,保证每位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发挥其最佳创作潜力。

3.3 推动美术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术教学内容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模式上的一大革新,其目的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促使传统美术教育朝着更多元,更开放,更灵活的趋势发展。数字化转型并不只是传统教材向电子版的转变,更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内容创新和教学模式变革。美术教学数字化表现为教学资源丰富,可达性强。数字化平台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资源,这包括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的理论、创作的教程,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交流场所。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数字化教学工具进行互动式课堂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给学生更直观、更鲜活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运用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3D打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达到更为沉浸式和高度互动的教学体验。这些技巧的介绍使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艺术创作并模拟逼真的创作环境以发展空间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另外,数字化转型促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新型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利用在线平台实时评价和引导学生的作品,从而推动教学质量提高。

结束语:信息技术的整合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见的机会和挑战。通过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教学内容数字化转型等方式,美术教学才能获得创新发展并更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小芳.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教育(管理),2024,(06):64-65.

[2]刘丹.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4,(16):79-81.

[3]郑亚军.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4,(1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