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与深化路径探析
刘宇轩 张立伟 张敏鹏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与责任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力量。本文回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到现代的民族融合与统一历程,揭示了其形成的长期过程与政治、文化因素,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认同差异、外来文化冲击和内部思想认识不足等。提出了多项强化措施如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文化自信、区域协调发展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共同奋斗与文化交融中孕育出来的共同心理意识,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这一文明在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与交流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包容力的多元文化,这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外部文化冲击加剧、内部发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战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应对外部挑战,还能够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1.1 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远古时期,各族人民便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生活和发展,通过生产与贸易的交流,逐步形成了彼此依存的关系。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民族互动、文化融合与社会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格局不仅包含了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也融入了统一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这种长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孕育而成,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自我超越与复兴的精神力量。
1.2 新时代背景下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首先,这一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未来发展,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国家统一的维护,更是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保障。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民族团结是国家强大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民族团结的影响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不同地区之间,尤其是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之间,发展差距依然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资,其经济增长显著,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格局。而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经济结构仍然以资源型产业和农业为主[3]。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了巨大差距,还在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加剧了区域间的差异,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经济协作。
2.2 文化认同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尽管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繁荣,但在社会生活中,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差异仍然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另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剧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年轻一代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青年在追求个人自由与多元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甚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削弱[4]。这种文化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际之间的文化认同差异,使得年轻一代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认同危机。
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3.1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需要通过深入的教育活动,使民族团结意识在每个民族成员心中生根发芽。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加强这一领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类学科教学,还应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真正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6]。此外,社区教育也不可忽视。通过在社区中开展民族团结的主题活动,如联欢会、文化展览、公益讲座等,可以进一步增强居民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与认同感。在此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提升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微博等,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和事例,可以更有效地覆盖到广泛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群体,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视频、互动内容等多样化的形式,可以让民族团结教育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公众对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3.2 提升文化自信,构筑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础,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要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体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首先,国家应大力支持和推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活动[7]。例如,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艺术展览等方式,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宏伟目标。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唯有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面向世界,以昂扬姿态展现民族的力量,续写光辉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直接影响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力量,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守护中华文化的根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刘璐琳, 张蕾. 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民族学刊, 2023(1).
[2] 马喜梅. 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J]. 民族学刊, 2023(1).
[3] 郑世林, 毛海军.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路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1(5).
[4] 陈立鹏, 汪颖.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0).
[5] 单侠, 王鲁玉. 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9).
[6] 王延中, 张少春. 新时代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7] 田烨. 试论法律法规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误用[J]. 河北学刊, 2010(6).
[8] 谢清松, 金炳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探析[J]. 青海民族研究, 2022(3).
[9] 吕灿, 李敬.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 民族学刊, 2022(12).
[基金资助]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与“过程”研究”(SZ20232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