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冲击地压危险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陶志杰

甘肃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砚北煤矿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 744100

引言

炭资源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基石,其安全高效开采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随着开采深度与强度的持续增加,深部煤岩体的高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等地质环境日益复杂,导致冲击地压等地质灾害的突发性与破坏性显著增强,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技术瓶颈。近年来,以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为从海量、高维、多源的监测信息中揭示冲击地压的内在规律提供了全新范式。

一、人工智能赋能冲击地压监测的数据基础与逻辑架构

(一)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与治理

冲击地压的危险性评估需要整合来自不同维度和来源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地质构造数据、微震监测数据、应力在线监测数据、电磁辐射信号、声发射信号以及钻屑法指标等。这些数据具有典型的多源异构特征,即来源多样、结构各异、时间尺度不一。人工智能应用的首要步骤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治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利用数据清洗、对齐与关联技术,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时空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能够全面反映工作面围岩应力状态、能量积聚与释放、以及岩体结构变化的完整信息链条,从而打破“数据孤岛”,为后续的智能分析提供高质量的“养料”。

(二)智能化监测预警的系统架构

一个完善的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其逻辑架构是实现功能的基础。该架构通常包含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与决策层。感知层通过部署各类高精度传感器,实现对矿井环境与岩体状态的全方位实时捕捉。传输层借助工业以太网、5G等现代通信技术,确保海量数据的稳定、高效传输。数据层负责对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与预处理。应用层是人工智能技术发挥核心作用的层面,通过部署各类智能算法与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最终,在决策层,系统基于模型的分析结果,生成直观的风险评估报告、预警信号与处置建议,为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这一分层解耦的架构,确保了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二、核心智能算法在冲击地压预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基于机器学习的危险性预测模型构建

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难以捕捉冲击地压致灾因素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等机器学习算法在此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对历史冲击地压事件发生前后的海量监测数据进行监督学习训练,这些算法能够构建出高维度的分类或回归模型。模型能够自主学习并识别出预示危险发生的关键特征组合与数据模式,实现对工作面未来一段时间内冲击危险等级的精准预测。这种预测不再是基于单一指标的简单判断,而是对多维信息综合评估的结果,显著提升了预警的准确性。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时空演化规律挖掘

冲击地压的孕育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其危险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存在连续变化。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模型,特别适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微震事件序列、应力变化序列等动态数据的学习,LSTM模型能够有效挖掘冲击危险性的时间演化规律,预测应力集中区域的迁移趋势与能量累积速率。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微震事件的空间聚集性与破裂面的扩展方向,从而实现对灾害风险时空演化趋势的动态预判,为预警提供了更强的预见性。

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一)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当前的技术应用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其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与模型泛化能力不足。不同矿井的地质条件差异巨大,导致在一个矿井训练出的模型很难直接应用于其他矿井,模型的可移植性与泛化能力有待提升。其二,算法的“黑箱”问题。许多复杂的智能模型,其决策过程缺乏足够的可解释性,使得现场技术人员难以完全信任并理解预警结果的依据,制约了技术的深入推广。其三,复合型人才的短缺。该领域的发展既需要精通采矿工程与岩石力学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掌握先进的算法与数据科学技能,这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尚显滞后。

(二)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应对上述挑战,未来的技术发展将呈现出几个重要趋势。首先是发展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通过算法增强与可视化技术,打开模型的“黑箱”,提升预警决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其次是构建矿井数字孪生体,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与物理矿井实时同步的高保真模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模拟推演与灾害预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前预警与智能决策。最终目标是实现监测预警与主动防控的一体化,将人工智能的预警结果与自动化的卸压、支护等工程措施联动,形成从危险识别到智能干预的闭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提升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防控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融合多源监测数据与运用核心智能算法,为破解冲击地压灾害的复杂性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该技术不仅能提升监测预警的精准度与时效性,更推动了煤矿安全管理向“数据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尽管当前在模型泛化能力、算法可解释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构建集“智能感知、精准预测、主动防控”于一体的智能化灾害防治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必将为我国煤矿的安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慧, 刘国梁. 煤矿信息化与智能化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2025,(17):21-24.

[2]张民永,李强,韩超,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冲击地压危险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24):142-144

[3]张冬,王子伟,李强,等.近直立特厚煤层群综放开采灾害智能预警技术研究[J].能源与环保,2025,47(08):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