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创新模式探究

作者

余彩梅

博罗县教师发展中心 516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应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实践积累言语经验、发展思维能力,这一导向与深度学习的理念高度契合。深度学习注重批判性理解、知识迁移与内在动机的培养,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重要方式,本应促进学生主体性与协作能力的发展。然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常陷入“形式化”“浅表化”困境,如“合坐”而非“合作”、讨论停留于寻找标准答案等,难以实现思维深层次的参与。因此,构建一种融入深度学习理念的小组合作创新模式,引导学生从浅层信息获取走向对语言、文本与文化的深度理解与批判创造,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 深度学习与小组合作的内在契合性与现实困境

(一)内在契合: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的共契

深度学习与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在学习目标、过程与本质上具有深层次的契合性,共同推动学习从“知识传递”转向“意义建构”。在目标层面,二者均指向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度学习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复杂问题解决及协作创新能力,而有效的小组合作正是通过成员间的观点碰撞、质疑辩论和智慧众筹,引导学生在应对不确定性任务中发展思维,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一致。在过程层面,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小组合作则提供了社会性交互的平台,使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时,通过资料搜集、观点表达、协商共识等互动活动,不断暴露和修正认知偏差,实现深度理解。在本质层面,深度学习重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中的自评、互评与过程性反思,恰好为学生提供了监控和调节自身学习过程的机会,从而提升其学习管理与协作效能。

(二)现实困境:传统小组合作模式的“浅层化”表征

尽管理念契合,但实践中的偏差导致小组合作难以有效承载深度学习的重任。具体表现为:任务设计浅层化,多为低阶知识的简单重复,缺乏挑战性与真实情境;个体责任模糊化导致“搭便车”现象普遍,部分学生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互动过程形式化,讨论止步于信息交换而非观点交锋;评价反馈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这些困境共同制约了小组合作应有效能的发挥,表明必须对传统模式进行系统性重构,注入深度学习的基因。

二、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创新模式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一个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情境-任务-探究-反思-评价”为主线的小组合作创新模式框架。

(一)核心要素与操作流程

该模式包含五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核心环节。

一是创设真实而复杂的语文学习情境。这是深度学习的起点。教师需将学习内容置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具有现实意义的“大情境”中。例如,学习新闻单元时,情境不是“学习新闻文体知识”,而是“成立班级新闻采编部,为校园重大事件(如运动会、艺术节)制作一期专题报道”。这个情境赋予了学习活动真实的目的和受众,激发了内在动机。

二是设计驱动性的核心任务。在情境中,提出一个开放的、挑战性的、需要协作才能完成的“核心任务”。该任务应涵盖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且没有唯一标准答案。接上例,核心任务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新闻线索发现、采访、撰稿、编辑到版面设计(或视频制作)的全流程,最终产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这样的任务自然分解为采访组、写作组、美编组等角色,驱动深度探究。

三是提供支架促进协同探究。教师作为支持者,提供资源、方法与认知支架,如范文、会议指导、问题链等,引导学生思维从事实层走向价值层,确保合作探究不偏离深度理解目标。

四是嵌入持续的元认知反思环节。将反思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不仅反思“我们学到了什么”,更要反思“我们是如何学会的”“我们的合作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可采用“小组合作日志”“一分钟纸条”“阶段性复盘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监控、调整自身学习和协作策略的元认知能力。

五是实施贯穿过程的多维评价体系。构建融合个体与小组、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及自评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全面关注成果质量与合作过程中的关键能力,实现全流程引导与调控。

(二)角色定位的重塑

在该创新模式的实施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根本性重构,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以积极的探究者、合作者与评价者的身份,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建构知识;与之相应,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高级思维活动的策划者以及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者与支持者,从而共同推动深度学习在合作过程中的有效实现。

三、教学案例:《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以初中名著导读《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实践应用。一是情境与任务。以筹办班级“水浒人物风云榜”展览为情境,各小组选择重点人物(如林冲、鲁智深等),合作完成人物专题展台的设计与布展。核心任务要求涵盖人物名片、事迹图谱、深度分析报告及创意展示等要素。二是合作探究。学生依据兴趣组建小组,制定计划并明确分工。在教师提供的分析框架引导下,成员通过精读文本、定期研讨,围绕人物解读中的认知冲突(如对宋江“忠义”的理解)进行深度辩论,最终将研讨成果整合为形式多样的展台内容。三是反思评价。实施过程性反思与多元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组通过填写反思表监控学习过程;展览会则采用教师量规评价、小组互评、组内互评与个人自评等方式,全面评估内容深度、合作效能与个体贡献。四是成效分析。该实践将学习转化为真实的探究活动。学生为完成布展任务,必须进行文本分析、比较评价等高阶思维训练。合作不仅分解了任务复杂度,更通过互动促进了思维碰撞,有效提升了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表达与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实现了深度学习目标。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重构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模式,是推动教学变革的必然要求。本文所构建的创新模式旨在推动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引导学生实现知识深层理解和能力迁移应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该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27-62.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 36(11): 25-32.

[4]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5] 张静.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深度学习模型构建研究[J]. 语文建设,2022(12): 45-49.

[6] 王牧华,全晓洁. 中小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与引导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8): 76-81.

[7] 刘徽,徐玲玲.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互动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22, 51(3):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