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的课堂策略

作者

刘玉双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八中学校 152000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核心。然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存在不足,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许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更难以将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的课堂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的现状、必要性以及具体的课堂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的现状

1.1 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概念时,仅通过板书和讲解,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函数的动态变化和实际应用。

1.2 学生理解不深入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不深入的问题,难以将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缺乏对概念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概念时,学生能够背诵定义,但在实际问题中难以灵活应用,导致解题困难。

1.3 应用能力不足

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将所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将数学概念与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缺乏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难以将“概率”概念与实际情境结合,导致解题错误。

二、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概念多具有抽象性,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活化情境创设能够有效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教学,如在 “一次函数” 教学中,创设 “手机套餐资费计算”“商场折扣对比” 等实际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变量间的关系。同时采用直观教学(如利用函数图像动态演示)、探究式教学(如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函数表达式)等方法,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避免因概念枯燥导致的学习抵触。

2.2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和拓展,能够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同时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 “不等式” 教学中,除引导学生进行 “分类讨论” 思维训练(如分析含参数不等式的解集情况),还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从 “求解简单不等式” 逐步过渡到 “结合实际场景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让学生在层层探究中拓展思维空间。此外,通过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创新能力,为复杂数学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2.3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应用、思维品质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是培养数学素养的核心环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筑牢根基。在教学中,可通过 “数学建模” 训练(如将 “行程问题” 转化为方程模型求解),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概念、构建数学模型,掌握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同时结合数学文化渗透(如介绍不等式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性与实用性,不仅能提高概念应用能力,还能培养数学思维习惯、科学探究精神,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三、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的课堂策略

3.1 教学方法多样化

根据初中数学概念的抽象程度与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实现 “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几何图形” 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如正方体、圆柱体教具)、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展开与折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图形的结构特征;在 “统计与概率” 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收集校园内的统计数据(如学生身高、兴趣爱好),自主完成数据整理、分析与推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 “方程求解” 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梳理解题思路、纠正易错步骤,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多种方法灵活搭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深化概念理解。

3.2 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

情境创设需紧密结合初中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学生生活经验,问题设计需遵循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原则,通过情境与问题的联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提升应用能力。在 “反比例函数” 教学中,创设 “工厂生产效率与生产时间的关系” 情境,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规律,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再设计递进式问题,从 “根据函数表达式计算特定值”到 “结合实际意义分析函数图像的取值范围”,让学生逐步掌握概念应用方法。此外,可引入跨学科情境(如物理中的 “压强与受力面积” 关系),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跨领域价值,提高将概念应用于不同场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3.3 思维训练与拓展

思维训练需紧扣初中数学概念的核心要点,结合不同概念的特点设计针对性训练内容,通过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体系,提升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在 “三角形全等” 教学中,进行分类讨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 时三角形的不同情况,深化对全等判定定理的理解;在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训练,指导学生将 “利润最大化”“桥梁抛物线设计” 等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掌握建模步骤与求解方法;在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 “利用平移旋转进行图案设计” 的方案,激发创新能力。

四、结语

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提升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的现状,提出了教学方法多样化、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思维训练与拓展等课堂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有勤.指向理解应用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甘肃教育,2025,(15):119-121.

[2]缪新红.初中数学概念变式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1):53-55.

[3]余玥刚.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 APOS 理论的应用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