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扬帆计划”的理想汽车-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育人路径探索

作者

逄伟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引言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与新能源转型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责任重大。然而传统模式存在课程与产业脱节、实践不足、就业能力欠缺等问题。校企合作被视为破解难题的重要途径,其中理想汽车与的“扬帆计划”便是创新案例。该计划强调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探索全过程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本文将以此为对象,从背景、路径、成效与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与价值

1.1 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已被视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技能型人才已难以满足新技术条件下的生产要求。理想汽车作为新能源车企的代表,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区域内重要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现实挑战。“扬帆计划”的提出,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成为探索产教融合育人的重要路径。同时,该计划还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原则,不仅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也强调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校和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推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由“单向供给”转向“深度合作”,为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动力。

1.2 “扬帆计划”的合作基础与目标定位

“扬帆计划”建立在校企双方的深厚合作基础之上。理想汽车在产业链、技术资源和岗位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则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和学生来源方面具备条件。双方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共建课程体系、共享实践平台、共育应用型人才”的合作目标。该计划旨在培养具备现代汽车制造与维护、智能化系统操作和新能源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扬帆计划”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培养,还延伸至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通道,形成“校内学习—企业实习—岗位就业—职业成长”的完整链条。通过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企业则能够在人才使用上减少培训成本,实现“双赢”。这一合作模式为区域内校企合作树立了新的样板,也为未来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借鉴。

、“扬帆计划”的实施路径

2.1 课程体系的共建与优化

在“扬帆计划”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核心环节。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理想汽车的最新技术成果引入课堂,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标准同步更新。课程体系既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也涵盖实践操作与项目训练,注重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中,不仅加入了电池管理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教学,还通过理想汽车提供的案例与设备进行实操,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应用能力。

2.2 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与应用

理想汽车与学校共建了多个实训中心,包括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智能制造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环境。企业还定期开放生产车间,安排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在真实环境中接受锻炼。这种“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以往实训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3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理想汽车派遣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最新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入课堂,同时,学院教师也通过进入企业实践提高专业能力,形成“双向交流”的机制。这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缩短了教师知识与技术更新的周期,增强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三、实践成效与经验总结

“扬帆计划”自实施以来,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许多毕业生在实习阶段便直接被理想汽车录用,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良性循环。其次,课程改革带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实践性明显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此外,该计划还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技术升级的协同发展,校企双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4.1 教师跨界素养不足

尽管“双师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部分教师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限制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应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动校企共同建立教师研修机制。

4.2 课程与资源整合难度大

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整合,但在实际推进中,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更新不同步的问题。未来应加强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使课程更具灵活性与前沿性。

4.3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学生的考核仍以技能操作为主,对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评价不足。应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扬帆计划”作为理想汽车与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展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该计划通过共建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和建设双师型队伍,探索出一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综合素养。然而,其在师资、课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持续优化机制和加强资源整合来改进。未来,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校企合作应进一步拓展数字化教学手段,推动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支持。

本文系 2024 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扬帆计划”引领下理想汽车与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2024XG2466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逄伟,1986-10,男,汉族,吉林省长春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校企合作订单班。

参考文献

[1]窦延文.应届高校毕业生来深可免费住 7 天[N].深圳特区报,2024-11- 29(A02).DOI:10.28776/n.cnki.nsztq.2024.006707.

[2]郭文治,李静雯,陈为潘,等.共青团泉州市委:走出校园迈进社会课堂“扬帆计划”助力青春起航[N].中国城市报,2024-10-14(B16).DOI:10.28056/n.cnki.nccsb.2024.000426.

[3]邵晓毅.“扬帆计划”助力青春起航[N].抚顺日报,2024-09-05(005).DOI:10.28235/n.cnki.nfsrb.2024.0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