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淄博市加快推进济淄同城化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马璇

淄博市委党校

推进济淄同城化是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济南都市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淄博借势借力提升城市能级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淄同城化建设对于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打造全省乃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淄博市推进济淄“六个同城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自2021 年济南、淄博两市政府签订《同城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两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六个同城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编制完成我市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两市联合开展淄博至章丘市域铁路、淄博至遥墙机场市域铁路前期方案研究。济南至高青高速、济南至潍坊高速(淄博段)建成通车,高青至商河高速加快推进,经十路东延工程淄博段、S509 青周线淄川区邹家至周村区王村段及已开工建设,G308 文石线改建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二)积极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借助济南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产业优势,促进济淄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积极对接济南中国氢谷等 7 家企业与山东重汽合作,培育壮大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产业,打造算力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淄博科学城、大学城、创新谷“两城一谷”等科创片区与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效链接,打造济淄“科创 + 智造”融合发展示范带。加强物流产业合作,淄博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成为济南关区第一个由保税物流中心(B 型)升级成功的综保区。

(三)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和应急处理机制,签署《济南淄博生态环境共治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济南市淄博市行政边界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协议》、《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议》等,进一步加大流域污染防治力度,打破区域分割、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在信息共享、污染治理、环境监管、环保执法、应急联动等领域合作,推动重大生态工程统一规划和水污染、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四)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合作共赢。推动形成两市文旅互联互通、协同协作、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策划推出济南淄博“二日游”“三日游”主题产品,推动济淄景区联动优惠,提升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大引客入鲁力度,牵头组织策划好客山东·齐风鲁韵“渝”你相约山东省会经济圈文旅联盟重庆推介会,全方位宣传推介省会经济圈城市旅游资源和品牌。

(五)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立省会经济圈校企地合作联盟,不断丰富与市内外高校的合作发展模式,加强与驻济高校产学研合作,建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校区。积极推进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开展省会经济圈求职招聘直通车活动,加强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合作,联合开展劳务合作。实现济淄两市就业失业人员信息共享,济南来淄人员享受与我市常住人口同等就业失业登记服务。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行个人账户“一卡通行”和异地门诊、住院联网结算、医保业务“全省通办”。

(六)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共治共管。加强应急管理合作,成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应急救援联盟”,实现区域内应急救援优势互补、一体联动。设立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淄博巡回法庭,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跨域协作,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互认共享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实现执法互助、监管互动、经验互鉴。建立两市公安部门联络制度,共同打击金融领域经济犯罪,提升社会治安管理能力水平。

二、推进济淄同城化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体制机制“步调”不同。目前两市相关部门在工作衔接协调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商对接机制,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同城化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社保、医保、工资标准等涉及民生的诸多政策方面,两市也有许多差别,对两市同城化造成一定制约。

(二)交通互联互通“堵点”仍在。济南至淄博交通条件基础较好,但由于济淄之间交通流量较大,仍然存在货运、客运紧张的问题,两市间快速道路、轨道交通衔接亟待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与城市内部公共交通衔接不紧密,旅游公路网不完善,部分跨市的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进展缓慢。

(三)产业协同发展“链接”不紧。济淄两市存在产业趋同现象,同质化程度较高。整体来看,两地产业基础较为类似,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选取的重点产业也比较相似,如两市均提出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信息产业等,存在同质竞争现象,战略协同不足,没有形成合理分工的产业链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还不够明晰,错位发展的空间没有形成。

(四)发展要素成为“瓶颈”制约。随着省会经济圈一体化、两地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区域能耗压减空间和减量替代压力增大,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资源制约问题仍然突出。受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影响,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实现跨区域流动存在障碍。

(五)文旅融合“关联”不够。虽然省会经济圈城市文旅活动、宣传推广等频次较往年显著提升,但文旅资源融合度较低,文旅资源互推形式单一,旅游产品关联性差,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标志性综合项目。两市传统戏曲、图书借阅等公共文化服务交流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推进济淄同城化的有效路径

(一)抢抓“入圈”机遇,用足政策利好。2024 年,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我市张店、淄川等四区成功“入圈”。全市上下应进一步树立“一盘棋”思维,加快融入发展新格局,针对济南都市圈发展事项,横行联动、纵向衔接,形成网络化联动机制,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强化对上争取,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出台融入济南都市圈的配套支持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抢抓“入圈机遇”,以济南都市圈建设推动济淄同城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推进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把先行区建设作为发力点,聚焦重点任务,找准切入点,推动先行区建设成势见效。围绕先行区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策划、实施、储备一批高质量发展项目,在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项目、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上加力提速 , 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向先行区集聚。努力把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 高端制造业集约集聚发展和产城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区 , 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三)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城发展,交通先行,要坚持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突破口,以建立畅通、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为目标,加快完善城际之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运行高效便捷、辐射带动力强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济淄轨道交通衔接,推进两市轨道交通统一规划,积极推动胶济客专公交化运营,推动胶济铁路实现市域化功能。完善我市市货运铁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干支相连、专线延伸的货运铁路网络。积极推进济淄城际公交一体化,科学布局公共交通线路、站场和换乘枢纽,实行公交卡两地通用,实现重要景区联通。

(四)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同城化是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分工协作,加快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作密切的区域产业体系。要聚焦聚力“四强”产业,在培育形成自身新的发展动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约束,深化产业链条分工协作,逐步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对接协作机制,构建一批产业链长、集约化程度高、竟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深化数实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集群化方向迈进。

(五)共同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两市科研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手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推动建立灵活多样的交流协商机制、共建共赢的合作竞争机制和优势互补的产业融合机制。针对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组织开展城际间联合技术攻关,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推动我市企业与济南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打造创新平台、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转化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等,推动产学研跨地融合。

(六)加强文旅交流合作。深度挖掘鲁中地区齐文化、陶琉文化、黄河文化、孝文化等历史内涵,依托旅游一体化协作联盟,整合两市文旅资源,强化旅游区域合作,联合打造济淄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策划推出一批区域联动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动两市全域旅游发展。探索“文旅+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承担更多省级国家级体育赛事在淄举办,推出与景区结合的赛事活动,提高淄博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淄博济南两地民间体育交流力度,打造“吃住赛游娱购”全方位“淄博”体验。

(七)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主动接轨省会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民生服务合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互认互通。深化教育、卫生资源对接共享,推动济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我市跨市发展,鼓励两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学合作、职员交流、联合办学等。持续提高两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共同覆盖面,积极推进两市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开放整合、社会治安配套联动、政务服务无差别通办等。

(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和社会治理共治共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化落实两市生态环保协议,健全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联合打击边界环境违法行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两市部门间沟通对接和协作联动,加强跨区域联动执法、打击金融领域经济犯罪、失信联合惩戒等合作,联合制定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增援、相互通报机制,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高国力 , 潘昭宇 . 我国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进展、问题和重点任务. 行政管理改革,2025 年4 期

[2] 杨靖柔 . 同城化背景下产业竞争与互补研究——以广佛都市圈为例. 全球城市研究,2025 年6 期

[3] 马亮. 全面同城化与都市圈培育. 新型城镇化,2023 年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