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李卓远 赵海威 狄方震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引言:
道路与桥梁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过程涉及高空作业、重型机械操作、临时结构搭建等高危环节,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当前部分项目存在安全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风险监测滞后等问题,难以应对复杂的施工安全挑战。因此,构建完善的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梳理管理要点与实施路径,对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价值
1.1 明确安全责任边界,降低管理推诿风险
道路与桥梁施工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主体,工序间交叉作业频繁,易出现“责任真空”。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制定清晰的责任划分机制,明确各主体、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如施工单位负责现场安全管控、监理单位负责安全监督),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避免因责任模糊导致的管理推诿,从源头提升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1.2 提前识别施工风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道路与桥梁施工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如地质条件突变)、突发性(如机械故障)特点,传统“事后处置”模式难以有效防控。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事前风险评估-事中动态监测-事后复盘改进”的全流程机制,提前识别高空坠落、坍塌、机械伤害等典型风险,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将风险管控前置,显著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
1.3 规范施工操作流程,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
安全管理与工程质量、进度紧密关联,违规操作不仅易引发安全事故,还可能导致工程返工。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各工序的安全操作规范(如模板搭设标准、机械作业流程),并配套培训与监督机制,引导施工人员按规操作,减少因违规导致的质量缺陷与工期延误,实现“安全-质量-进度”的协同推进。
二、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安全制度缺乏针对性,与施工实际脱节
部分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直接套用通用模板,未结合道路与桥梁施工的特性(如桥梁高空作业、道路基坑开挖的特殊风险)制定专项条款,导致制度“空泛化”——如仅笼统规定“做好高空防护”,未明确防护设施的标准与检查频率;同时,制度未考虑不同施工阶段(如基础施工、主体浇筑)的风险差异,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难以适配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2.2 执行环节落地不足,监督考核机制失效
部分项目虽建立了安全制度,但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一方面,安全培训流于形式,仅通过简单宣讲完成任务,未结合施工场景开展实操培训,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操作频发;另一方面,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失效,日常检查存在“走过场”现象,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约束,制度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2.3 技术支撑能力薄弱,风险监测效率低下
当前多数项目的安全管理仍依赖人工巡检,受限于人员精力与经验,难以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监测——如夜间施工或偏远路段的风险易被遗漏;同时,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视频监控),无法实时采集机械运行数据、人员位置信息等关键安全数据,风险预警滞后,难以快速响应突发安全隐患。
三、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构建策略
3.1 聚焦施工特性,完善针对性安全制度体系
结合道路与桥梁施工的工序特点与风险类型,构建“通用制度+专项方案”的制度框架:通用制度明确各主体责任、基础安全要求;专项方案针对高危环节(如桥梁挂篮施工、道路高边坡开挖)制定详细操作规范与应急措施,明确防护标准、检查频次与责任人;同时,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施工阶段变化、政策法规调整(如新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及时修订制度,确保制度与实际需求匹配。
3.2 强化执行监督,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
一方面,优化安全培训模式,采用“理论授课+现场实操+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岗位(如架子工、机械操作员)开展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推行“日常检查+随机抽查+第三方评估”的多元监督模式,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从严处罚,并将安全绩效与项目团队、个人薪酬挂钩,形成“培训-执行-监督-考核”的闭环管理。
3.3 引入技术赋能,提升风险监测智能化水平
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智能安全监测系统:通过在施工机械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如转速、温度),预警机械故障风险;在高危区域布设视频监控与红外感应设备,实时监测人员违规进入、防护设施移位等情况;利用物联网平台整合各类安全数据,实现风险信息的实时上传、自动分析与分级预警,让管理人员快速掌握现场安全状态,提升风险响应效率。
结论:
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保障工程安全的核心支撑,其构建需兼顾“制度的针对性、执行的有效性、技术的支撑性”。当前体系存在的制度脱节、执行失效、技术薄弱等问题,本质是管理模式与施工特性、现代技术发展不匹配导致的矛盾。通过完善针对性制度、构建闭环执行机制、引入智能化技术,可有效优化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未来,随着智慧建造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向“全要素数字化、风险预测智能化”方向升级,持续提升道路与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黄晓明.道路桥梁养护技术与管理策略研究 [J]. 交通科技,2023 (3): 45-48.
[2] 刘永健.基于大数据的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J]. 信息技术应用,2024 (5):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