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当前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许晓奇

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恒大煤矿 辽宁省阜新市 123000

引言

煤矿行业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其生产环境复杂、危险系数高,而电气设备作为煤矿开采、运输、通风等环节的关键装备,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极易引发触电、火灾、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因电气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占比达 18.7% ,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深入排查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漏洞,优化管理措施,成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

1 当前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设备老化与维护不到位,埋下安全隐患

部分煤矿企业为控制成本,对老旧电气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大量超服役年限、性能下降的设备仍在运行,且日常维护保养流于形式。以 2022 年某煤矿“11・5”触电事故为例,该煤矿井下使用的高压配电箱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 12 年,箱体外壳锈蚀严重、绝缘层破损,且维护人员未按周期进行绝缘电阻检测。事故当天,因配电箱内线路短路产生电火花,引燃周围煤尘,最终造成 3 名作业人员重伤。此外,部分煤矿存在 “重使用、轻维护” 的现象,维护记录造假、漏检漏修问题突出,导致设备故障无法及时发现,形成长期安全隐患。

1.2 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

煤矿电气设备操作涉及高压电、复杂电路等专业知识,对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要求较高。但实际工作中,部分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行为频发。2023 年某煤矿“8・12”电气火灾事故中,电工在未切断总电源的情况下,违规带电检修掘进机电缆,导致电缆绝缘层破损短路,产生的电弧引燃附近的液压油,引发火灾,造成 2 名作业人员灼伤、井下停产 3 天。此外,部分煤矿对新入职人员的培训流于形式,仅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解,未开展实操培训和应急演练,导致人员对设备操作流程不熟悉、应急处置能力不足,进一步增加了事故风险。

1.3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煤矿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但部分煤矿存在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制度内容缺乏针对性,未结合煤矿井下潮湿、多尘、高瓦斯等特殊环境制定电气设备管理细则,如未明确设备防潮、防尘、防爆的具体要求,导致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另一方面,制度执行流于表面,部分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安全检查敷衍了事,对发现的隐患未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或对整改情况未进行跟踪验收。例如,2022 年陕西某煤矿在安全检查中发现井下 2 台刮板输送机的电气保护装置失效,但未及时督促整改,最终导致设备过载运行引发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 余万元。

1.4 技术支撑不足,智能化管理水平低

随着煤矿智能化发展,电气设备的技术复杂度不断提升,但部分煤矿的技术支撑能力未能同步跟进。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现有技术人员对新型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原理、维护方法掌握不足,无法及时解决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智能化管理水平低,未建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仍依赖人工巡检的方式进行设备状态监测,不仅效率低,还难以发现设备早期的隐性故障。例如,某大型煤矿使用的智能化采煤机配备了故障预警系统,但因技术人员未能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方法,系统发出的早期故障预警信号未被及时处理,最终导致采煤机停机,影响了正常生产。

2 解决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设备性能

煤矿企业应重视电气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备采购、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个环节加强管控。首先,在设备采购环节,应选择符合国家防爆、防潮、防尘标准的合格产品,优先采购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智能化设备,避免使用超期、落后的设备;其次,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明确维护周期、内容和标准,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定期开展设备绝缘电阻检测、防爆性能检查、保护装置校验等工作,并做好维护记录,确保维护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制定设备报废制度,对达到使用年限、性能无法满足要求的设备及时进行报废处理,严禁超期服役。例如,某煤矿自 2023 年起,投入 2000 余万元更新井下老旧电气设备,并建立了“日巡检、周维护、月检修”的维护制度,设备故障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了 40% ,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安全性。

2.2 强化人员培训与管理,提升安全操作水平

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防范电气设备事故的关键。煤矿企业应从培训、考核、监督三方面入手,加强人员管理。首先,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的作业人员开展差异化培训,新入职人员需进行不少于 3 个月的理论培训和实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职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重点讲解违规操作的危害、设备应急处置方法等内容。其次,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将人员的操作规范程度、安全意识纳入绩效考核,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罚,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加强现场监督,安排专职安全员对电气设备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制止违规操作行为,确保作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煤矿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首先,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结合井下特殊环境,明确电气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检修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如规定井下电气设备必须具备防爆性能、定期进行防潮处理等;其次,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成立专门的安全检查小组,每周对井下电气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收,确保隐患整改到位;最后,加强制度宣传教育,通过班前会、安全讲座等形式,向作业人员普及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人员对制度的认知度和执行力。

2.4 加强技术支撑,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煤矿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首先,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高薪招聘、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具备新型智能化电气设备维护经验的技术人员,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行业培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技术水平;其次,建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对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绝缘电阻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信号,实现设备故障的早期预警和及时处理;最后,推进电气设备智能化升级,采用智能化的保护装置、故障诊断系统等,提高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故障处理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3 结论

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仍存在设备老化维护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制度不完善、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煤矿企业应从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人员培训、完善制度执行、提升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不断提升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煤矿行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莉.当前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与节能,2024 (10).

[2]惠婷,李铭,王建虎.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煤炭,2021,40.

[3] 张立新.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自动化应用,2023,6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