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

安婉馨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脑卒中作为高发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肌力下降、平衡失调等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改善运动功能的关键手段,但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具体作用机制与实施策略仍需进一步明确。因此,深入分析康复治疗的影响路径,对提升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助力其回归家庭与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核心表现与恢复规律

1.1 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多与病灶损伤脑区相关,核心表现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肢体肌力与肌张力异常,如病灶对侧肢体出现肌力下降(从轻微无力到完全瘫痪),部分患者伴随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受限),导致肢体无法完成自主屈伸、抬举等动作;二是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患者站立或行走时易向患侧倾斜,无法维持身体稳定,甚至出现跌倒风险,精细动作(如抓握、系扣)的协调性显著下降;三是运动模式异常,因中枢神经控制紊乱,患者常出现“划圈步态”“上肢挎篮样动作”等异常运动模式,进一步制约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

1.2 运动功能恢复的生理规律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遵循“神经重塑”的生理机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发病后 1-3 个月的急性期向恢复期过渡阶段,受损脑组织周围未坏死的神经细胞会通过轴突再生、突触重构等方式形成新的神经通路,替代受损区域的功能,此阶段是运动功能恢复的“黄金期”,康复干预效果最为显著;发病 3-6 个月的恢复期,神经重塑速度减缓,但仍可通过持续康复训练进一步改善肌力与运动协调性;发病 6 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明显下降,但科学的康复训练仍能维持现有功能、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挛缩,避免功能进一步退化。

二、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2.1 运动疗法:激活神经重塑,提升肌力与运动协调性

运动疗法是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的核心手段,通过针对性训练激活神经重塑、改善运动功能。其一,肌力训练通过渐进式抗阻练习(如借助弹力带进行患侧肢体屈伸训练)、主动-辅助训练(如在康复师帮助下完成肢体抬举),逐步增强患侧肌肉力量,缓解肌力下降问题;其二,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如患侧单腿站立、闭目站立)过渡到动态平衡(如沿直线行走、绕障碍物行走),通过刺激前庭系统与本体感觉,提升患者身体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其三,协调训练通过精细动作练习(如捡豆子、拧瓶盖)、肢体协同训练(如患侧上肢与健侧下肢同步运动),改善运动协调性,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运动控制逻辑。

2.2 作业疗法:聚焦生活场景,强化运动功能实用性

作业疗法以“回归日常生活”为目标,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训练,将运动功能恢复与实际生活需求结合,提升功能的实用性。例如,针对进食功能障碍,通过“患侧手持勺进食”“用患手打开饭盒”等训练,强化手部抓握与控制能力;针对穿衣需求,开展“患侧上肢穿脱衣袖”“系纽扣、拉拉链”等练习,提升肢体协调与自主活动能力;针对行走功能,结合“上下楼梯”“跨越门槛”等日常场景训练,增强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的实际应用效果。作业疗法不仅能提升运动功能,更能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为回归家庭与社会奠定基础。

2.3 物理因子治疗:辅助改善功能,为主动训练创造条件

物理因子治疗通过声、光、电、热等物理手段,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辅助支持,尤其适用于急性期或肌力严重下降的患者。其一,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刺激患侧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维持肌肉活性,为后续主动肌力训练打下基础;其二,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等热疗手段,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关节僵硬与疼痛,提升关节活动度;其三,气压治疗通过间歇性充气挤压肢体,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为肌肉修复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生理环境。

三、提升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策略

3.1 实施个性化康复方案,适配患者个体差异

脑卒中患者的病灶位置、损伤程度、基础体质存在显著差异,需基于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针对肌力 0-1 级(完全或接近完全瘫痪)的患者,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为主,重点维持关节活动度与肌肉活性;针对肌力 2-3 级(可部分自主运动)的患者,侧重主动-辅助训练与平衡训练,逐步提升自主运动能力;针对后遗症期患者,以维持现有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强化作业疗法与日常场景训练。同时,需结合患者年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引发风险。

3.2 把握康复黄金期,构建全周期康复体系

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黄金期”(发病后 1-3 个月)是干预的关键窗口,需在此阶段尽早启动康复治疗,为神经重塑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需构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全周期康复体系:急性期(发病后 1-2 周)以床旁康复为主,如被动关节活动、体位摆放,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挛缩;恢复期(1-6 个月)转入主动训练,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强化功能恢复;后遗症期(6 个月后)通过长期居家康复指导、社区康复训练,维持功能稳定,避免退化。全周期康复可最大化利用神经重塑的生理规律,提升运动功能恢复效果。

3.3 强化多学科协作与家庭参与,保障康复持续性

脑卒中康复需整合康复医学、神经内科、护理、营养等多学科资源,形成协作机制:康复医师制定整体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师负责具体训练实施,神经内科医师监测病情变化,营养师提供营养支持,确保康复过程安全有效。同时,家庭参与是康复持续性的重要保障,需指导家属掌握基础康复技能(如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监督居家训练),营造家庭康复氛围;通过定期家庭随访、线上康复指导,解决家属在康复过程中的疑问,确保患者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持续获得康复支持,避免因训练中断影响恢复效果。

结论:

康复治疗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的协同作用,能从“神经重塑激活-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能力强化”三个维度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不仅能增强肌力、改善平衡与协调性,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更能通过生活场景化训练,提升运动功能的实用性,帮助患者重建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实施个性化方案、把握黄金康复期、强化多学科协作与家庭参与,可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振磊.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20,(22).023

[2]张竞文.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20.01.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