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探讨
卞学锋
身份证 120109197705300532
引言
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柱,其机械制造环节涵盖车身加工、零部件装配、动力系统生产等关键流程,直接决定汽车的性能、质量与生产效率。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传统汽车机械制造模式暴露出诸多短板,生产线上刚性设备难以适应多车型切换,人工操作导致的质量误差频发,生产数据割裂难以实现全局优化,这些问题制约了汽车制造的效率与创新。
一、传统汽车机械制造模式的现存问题
1.1 生产柔性不足,适配性差
传统生产线多为固定流程设计,设备布局与工艺参数针对单一车型设定,当需要切换车型或调整生产任务时,需停机更换模具、调整设备参数,耗时较长且成本高。例如,车身焊接生产线若需从 sedan 车型切换至 SUV 车型,需重新调试焊接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与夹具位置,导致生产中断,难以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需求,与当前汽车市场多车型、快迭代的趋势不符。
1.2 人工依赖度高,质量稳定性不足
传统汽车机械制造中,零部件装配、尺寸检测等环节多依赖人工操作,易受人员技能水平、疲劳程度影响,导致质量误差。发动机零部件装配时,人工拧紧螺栓的力矩难以精准控制,可能出现螺栓松动或过紧的问题,影响发动机运行稳定性;车身外观检测依赖人工目视,易遗漏细微划痕或变形,降低汽车外观质量。
1.3 数据割裂,管理效率低
传统制造模式下,设计、生产、质量等环节的数据分散存储于各部门系统,缺乏统一的整合与交互机制。设计部门的三维模型数据难以直接传递至生产部门,需人工转换格式后导入设备控制系统,易出现数据偏差;生产过程中的设备运行数据、物料消耗数据无法实时反馈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生产进度与资源利用情况,导致生产调度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
1.4 能耗与成本偏高
传统生产设备多为高能耗机型,且运行时缺乏动态能耗调控,车身冲压设备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即使在非峰值生产时段也维持高能耗;人工操作导致的返工、废品率较高,增加了材料浪费与生产成本。传统设备的维护依赖定期巡检,难以提前预判故障,突发停机不仅影响生产进度,还会增加维修成本。
二、汽车机械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数字孪生驱动的精准建模
数字孪生技术为汽车机械设计提供了虚拟仿真与优化工具,实现设计环节的智能化。在车身机械设计中,通过构建车身数字孪生模型,可模拟不同材料、结构在碰撞、振动下的力学性能,无需制作物理样机即可完成多轮设计优化,缩短设计周期;在发动机零部件设计中,利用数字孪生结合流体动力学仿真,优化气缸、活塞的结构参数,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与燃油经济性。
2.2 柔性装备支撑的高效制造
自动化装备是汽车机械智能制造的核心载体,通过智能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的应用,实现生产环节的高效与柔性。车身加工环节,采用多关节焊接机器人结合视觉识别技术,可自动识别车身焊缝位置,调整焊接轨迹与参数,适应不同车型的焊接需求,同时提升焊接精度与速度,减少人工干预;零部件装配环节,使用协作机器人与人工配合完成精密装配,在电池 Pack 装配中,协作机器人精准抓取电池模组并完成定位安装,人工仅负责辅助检测,既保证装配精度,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柔性生产线通过模块化设计,可快速切换夹具、调整设备参数,实现多车型在同一条生产线的混线生产,大
幅提升生产适配性。
2.3 实时监测与精准追溯
智能制造技术可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实现质量问题的实时发现与精准追溯。在零部件加工环节,部署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对曲轴、凸轮轴等精密零部件的尺寸、表面粗糙度进行自动检测,检测速度与精度远超人工,可及时剔除不合格产品;在整车装配环节,通过射频识别技术为每个零部件赋予唯一标识,记录零部件的生产批次、装配工位、检测数据等信息,若后续发现质量问题,可快速追溯至具体环节与责任主体,便于问题整改。质量数据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质量波动规律,提前调整生产工艺,减少质量问题重复发生。
2.4 工业互联网驱动的资源优化
工业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汽车机械制造的供应链数据壁垒,实现上下游协同优化。在物料供应环节,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整合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的数据,实时掌握零部件的生产进度、库存状态与运输位置,根据生产计划动态调整物料配送节奏,避免物料积压或短缺;在生产调度环节,平台实时采集生产线的设备负荷、人员配置数据,结合订单需求自动优化生产排程,当某一车型订单增加时,自动调配空闲设备与人员至对应生产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供应链协同平台可实现供应商与主机厂的设计协同,供应商通过平台获取主机厂的零部件设计需求,提前开展生产准备,缩短供应链响应周期。
三、汽车机械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3.1 现存挑战
技术协同不足,不同品牌的自动化设备、软件系统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数据交互困难,焊接机器人与视觉检测设备的数据难以实时共享,影响检测与生产的同步;核心技术依赖,高端智能装备的核心部件如精密传感器、运动控制器仍依赖进口,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增加了技术应用的成本与风险;人才缺口,既掌握汽车机械制造工艺,又熟悉智能制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技术落地后难以充分发挥效能,部分企业出现设备闲置现象。
3.2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可从三个方面推进优化:一是构建统一技术标准,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汽车机械智能制造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标准,推动不同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开放式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整合与协同;二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大对精密传感器、智能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的投入,支持本土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关,提升装备与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降低对进口技术的依赖;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开设汽车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融合机械工程、自动化、数字技术等课程,同时企业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实习、培训等方式培养实操型人才,弥补人才缺口。
结语
汽车机械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智能设计、自动化生产、智能质量管控、供应链协同的全流程应用,可有效解决传统制造的柔性不足、质量不稳、效率低下等问题,推动汽车机械制造向高效、柔性、精准方向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汽车机械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将迎来更多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董光耀.汽车机械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5,(13):120-122.DOI:10.19475/ j.cnki.issn1674-957x.2025.13.038.
[2]刘熠荣,陈震,曾强,等.汽车机械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4,(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