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育人机制构建

作者

黄小迪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第五小学 5175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起点。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然而,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变化、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逐渐凸显,单一依赖学校主导的德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教育环境。德育教育要想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深层影响,必须借助家庭这一“第一课堂”的支持与参与,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近年来,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逐步为教育界所重视,其核心在于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德育目标、路径与方法上的协同合作,从而构建覆盖校内校外、课上课下、显性隐性相统一的立体德育体系。

一、小学德育育人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已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目标偏离、方法单一、评价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家校协同方面更显短板。从育人机制角度看,一是学校主导的德育体系较为封闭,忽视了家庭在学生德性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德育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缺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引导。二是在家校合作中,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家长会、班级群等单向传递式沟通模式,家长更多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缺乏共育意识。三是在责任划分上,学校与家庭在德育分工上存在模糊地带,容易出现职责重叠或推诿,导致育人体系中断裂现象频发。

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基础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提出,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具体体现。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植于生态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社会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子系统的交互影响,德育教育也应构建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中,实现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差异性与潜能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联合家庭因势利导,开展精准化育人工作。社会化理论则认为,道德规范的形成依赖于社会情境的持续建构,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正是促成学生社会化的关键通道。从价值基础看,家校协同符合教育公平理念,强调资源均衡配置与机会共享;符合德育目标要求,推动知情意行的整合发展;也顺应时代教育转型趋势,在强调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重构育人方式已成为必然选择。

三、家校协同下小学德育机制构建的核心路径

要实现家校协同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高效运行,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精准化的机制体系。首先,要健全家校沟通机制,推动由“信息通知”向“价值共建”转变。学校应设立家校沟通专责岗位,定期组织家长座谈、德育协商会、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形成稳定、双向、有效的沟通平台。其次,要明确家校协同责任边界,构建“职责互补、互不越位”的协同模式。在日常德育事务中,学校应聚焦集体价值塑造与规范行为教育,而家庭则注重个性发展与情感关怀,二者在内容上协同互补,在方法上交叉融合。再次,应强化制度保障,形成家校协同的制度闭环。例如设立家校德育委员会,制定协同育人计划、行为规范与考核机制,实现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可操作化。

四、提升家长德育素养,夯实家校共育的群众基础

在家校协同中,家长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德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协同效能的发挥。当前部分家长仍存在“重智轻德”“放养式”育儿观念,缺乏系统的德育意识与方法指导,甚至在行为规范、价值传导等方面与学校教育相冲突,造成孩子价值观混乱。为此,应建立面向家长的德育指导机制,提升其德育理论素养、行为指导能力与沟通协调技巧。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课程,结合儿童心理、德育规律、品格养成等内容,帮助家长提升德育认知水平;二是建立家长成长档案,推动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实现家长角色从“配合者”向“共建者”转变;三是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家庭教育服务平台,提供案例分享、专家答疑、家教测评等服务,实现个性化德育咨询与全程化陪伴。

五、创新德育活动载体,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共同体

在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中,仅有制度与意识的协同仍不足以形成长效机制,还需在德育活动层面不断创新实践载体,以活动为纽带将协同理念落地生根。首先,要推动课程融合,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度对接。如开发“家庭主题德育作业”,围绕感恩、诚信、责任、环保等主题,引导学生在家中开展实践任务,实现家长陪伴与德育目标的有机统一。其次,要打造家校联动的德育活动品牌,例如“家长讲堂”“亲子阅读日”“道德实践周”等,既丰富德育形式,也提升家长参与度与成就感。此外,应构建协同评价体系,通过学生成长档案、家长反馈量表、师生互评系统等,动态记录育人过程,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家长为协同主体的育人共同体。

结论:

家校协同作为小学德育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其本质在于通过制度、责任、平台与活动的多维联动,打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界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力量互补、价值共育的育人格局。本文从现状问题入手,结合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提出了构建科学、高效、协同的小学德育育人机制的策略路径。实践证明,唯有通过加强家校沟通、明确职责边界、提升家长素养与创新活动载体,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的协同达成。展望未来,小学德育机制的构建应更加注重融合创新与系统治理,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协同效能,在国家政策推动、学校组织保障与家庭积极参与的多重合力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为学生健康成长与社会文明进步打下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04):102-110.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9.04.010.

[2]国雄,尹帅.家校对话,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9):72.

[3]张浩,邓忠波.推动形成“社会育人为社会”的理念——社会参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关系特征与实现路径[J].人民教育,2021,(0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