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德育处主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品德培养

作者

伍海燕

云浮市云城区高峰洞殿小学 527300

引言

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实践的核心导向。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认知形成、情感体验积累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其品德发展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影响未来社会的文明底色。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部分小学在文化建设中存在形式化、碎片化倾向,文化活动与品德教育脱节,缺乏系统设计与价值引领,导致育人实效不彰。在此语境下,德育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与推动者,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关键。如何通过德育处的统筹协调,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品德培养深度融合,构建具有价值导向性、实践操作性与持续发展性的育人生态,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旨在揭示德育在文化建构中的功能定位,分析其推动文化育人与品德养成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索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影响路径

(一)环境熏陶中的隐性德育机制

德育处主导下的环境建设,强调通过空间设计传递价值信号。例如,走廊文化墙不仅展示学生作品,更突出“责任”“合作”“尊重”等主题,形成视觉化的道德提示;班级植物角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责任感与生命关怀;校园广播定时播放经典诵读与美德故事,营造浸润式语言环境。这种隐性德育机制不依赖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环境的持续刺激与心理暗示,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道德认知与情感倾向。研究表明,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物理环境,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与亲社会行为。

(二)制度规约中的行为养成机制

德育处主导构建的制度体系,通过明确的行为期待与反馈机制,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化与习惯化。例如,值周班制度让学生轮流承担校园管理职责,体验责任与权力的边界;“无批评日”鼓励师生以建设性方式处理冲突,培养宽容与沟通能力;“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诚信、友善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供个性化反馈。这些制度不仅规范行为,更通过角色承担与过程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行为背后的道德意义,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三)活动浸润中的情感共鸣机制

校园精神文化通过主题活动实现价值传递与情感共鸣。德育处策划的文化活动,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内化的统一。例如,“家书传情”活动引导学生向父母表达感恩,激活亲情伦理;“校园小公民”选举让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增强民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节”通过非遗体验、民俗表演等形式,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二、文化育人与品德培养的协同深化路径

(一)主题序列化:构建纵向贯通的文化育人链条

德育处需打破文化活动的零散化状态,构建贯穿小学六年的主题序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设计“低年级重习惯养成、中年级重情感培育、高年级重责任担当”的递进式主题框架。例如,一年级以“我是小学生”为主题,聚焦规则意识与集体归属感;三年级以“同伴共成长”为主题,强调合作与包容;六年级以“少年当自强”为主题,引导责任意识与人生规划。通过主题的序列化设计,使文化育人具有清晰的逻辑主线与发展梯度,避免内容重复与目标模糊,实现品德培养的系统化推进。

(二)载体多元化:拓展立体交互的育人空间

单一的活动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德育处应推动文化育人载体的多元化发展,构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立体交互空间。在课堂内,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在课堂外,设立“文化探究社”“红色宣讲团”等学生社团,鼓励自主探索与表达;在线上,创建校园文化数字平台,发布微视频、互动问答等内容,延伸育人时空;在线下,组织“文化寻访”“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增强文化体验的真实性与深度。多元载体的协同作用,使文化育人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网络。

(三)评价过程化:建立动态反馈的育人机制

传统德育评价往往侧重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成长。德育处需建立过程化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的动态轨迹。采用观察记录、成长档案、同伴互评、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品德表现数据。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行为结果,更关注行为动机、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例如,设立“美德闪光点”记录卡,由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填写,捕捉学生在诚信、友善等方面的细微进步;定期开展“品德成长对话会”,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相互激励。过程化评价不仅提供反馈信息,更通过持续的关注与肯定,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促进品德的内生性发展。

结论

小学德育处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品德培养的深度融合中,既是价值引领的舵手,也是系统建构的工程师。通过主导文化价值的系统设计、制度环境的有机整合与实践活动的创新实施,德育处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育人生态。校园文化由此超越装饰性功能,成为具有引导力、约束力与感召力的隐性课程,在环境熏陶、制度规约与活动浸润中持续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文化育人与品德培养的协同深化,依赖于主题的序列化推进、载体的多元化拓展与评价的过程化反馈,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外在规训到内在自觉的转化,真正达成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雪君.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小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4.

[2]田晓利.小学班级德育环境现状及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4.

[3]邹萌萌.立德树人背景下广西城镇小学课后服务德育渗透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