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低结构材料投放对中班幼儿自主游戏持续性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作者

胡君弘

重庆市开州区云麓幼儿园 405400

引言

幼儿期是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自主游戏作为此阶段核心的学习方式,为儿童提供了自由探索、表达创造与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在各类游戏材料中,低结构材料因无固定功能指向、可塑性强而备受关注,成为激发幼儿想象力与维持游戏活力的重要载体。中班幼儿正处于游戏能力快速提升期,其游戏主题逐渐复杂,合作意识增强,对材料的操作需求也从简单摆弄转向组合建构与情节创生。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材料投放延长游戏时间、深化游戏内容、促进持续参与,成为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议题。材料不仅是游戏的工具,更是隐性的教育引导者,其投放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游戏的节奏与走向。因此,系统审视低结构材料投放对中班幼儿自主游戏持续性的影响,并探索具有操作性的优化路径,不仅回应了课程游戏化的政策导向,也为提升保教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照。

一、当前低结构材料投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归因分析

(一)投放模式的静态化与结构性缺失

在多数幼儿园日常实践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常呈现“一次性布置、长期不变”的静态特征。教师往往在学期初集中准备一批材料并固定于特定区域,后续缺乏动态补充与轮换机制。此类做法虽便于管理,却削弱了材料的新鲜感与挑战性,导致幼儿初期兴趣高涨但后期迅速饱和。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投放缺乏结构性设计,即材料之间未形成支持游戏推进的逻辑关联。例如,在建构区仅堆放零散木块而无辅助连接件(如绳子、夹子),或在角色区提供大量服饰却缺少情境道具(如标志牌、工具模型),致使幼儿难以突破原有游戏框架。材料的孤立存在限制了组合创新的可能性,游戏情节因此难以升级,持续性自然受到抑制。

(二)空间布局与取用机制的阻滞性

材料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选择与互动频率。现实中,部分班级将低结构材料集中存放于高架或封闭柜中,幼儿取用需经教师许可或协助,无形中增加了操作门槛。更有甚者,为保持整洁而限制材料外带,导致建构成果无法延伸至其他区域,割裂了跨区联动的可能性。此外,材料分类方式若仅按材质或颜色划分,而非依据功能或主题归类,会增加幼儿识别与选择的难度。当儿童在游戏高潮期因无法快速获取所需材料而中断行动时,原有的游戏动机极易消散。取用不便不仅降低效率,更在心理层面传递“材料是受控资源”的信号,抑制了自主探索的意愿。长此以往,幼儿可能形成被动等待的习惯,游戏的自发性与持续性随之弱化。

二、提升中班幼儿自主游戏持续性的材料投放优化路径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材料投放体系

针对中班幼儿能力差异与游戏发展阶段,应建立具有层次性的材料投放结构。所谓分层,是指在同一游戏区域内提供难度、复杂度与功能指向不同的材料组合,满足多样化需求。例如,在美工区可设置基础层(剪刀、胶水、彩纸)、拓展层(毛根、亮片、废旧光盘)与挑战层(小型电动工具模型、可拆卸机械零件),允许幼儿根据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递进则强调材料投放的阶段性推进,依据游戏进展逐步引入新元素。如在“城市交通”主题中,初期提供车辆模型与道路标识,待幼儿熟悉基本规则后,再加入收费站、加油站等设施材料,推动游戏向复杂系统演化。分层递进体系避免了“一刀切”式投放带来的资源浪费或挑战不足,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持续探索的动力。

(二)实施动态响应式的材料调控机制

材料投放不应是一次性决策,而应成为伴随游戏全过程的动态调节过程。教师需扮演“敏锐的观察者”与“适时的支持者”双重角色,在游戏进行中捕捉幼儿的兴趣转向、合作需求与瓶颈障碍,并据此灵活调整材料供给。例如,当发现多名幼儿反复尝试连接纸管却因无固定工具失败时,可及时引入橡皮筋、夹子或黏土作为辅助材料,化解操作难题,延续建构热情。动态调控还包括定期轮换与更新材料,通过引入自然物(如落叶、石子)、生活废弃物(如旧键盘、包装盒)或季节性物品(如端午粽叶、中秋灯笼残件),保持环境的新鲜感与探索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调控过程应包含幼儿的参与,通过集体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新材料”“哪些材料不好用”,赋予其选择权与话语权,增强其对游戏环境的归属感与掌控感,从而提升持续参与的内在动机。

(三)创设情境嵌入型的材料支持环境

单纯的材料堆砌难以激发深层游戏行为,唯有将其嵌入有意义的情境脉络中,才能激活幼儿的叙事欲望与角色投入。情境嵌入强调通过环境暗示、问题驱动与文化线索引导材料的意义生成。例如,在角色区布置“社区服务中心”背景墙,张贴“维修单”“预约表”等图文提示,并配套提供工具箱(含塑料螺丝、扳手模型)、记录本与印章,使幼儿自然卷入“接单—检修—反馈”的服务流程。此类设计将抽象材料转化为具体任务的组成部分,赋予其功能性意义,促使幼儿为解决情境问题而持续使用与改造材料。同时,情境可随节日、主题活动或幼儿生成话题不断演变,如从“超市购物”延伸至“冷链运输”,引入保温袋、冰袋等新材料,推动游戏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情境的持续演化与材料的功能转化相互交织,形成强大的游戏驱动力,有效延长幼儿的沉浸时间与合作深度。

结论

唯有构建分层递进的投放体系、实施动态响应的调控机制并创设情境嵌入的支持环境,才能使材料真正成为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支持游戏情节延展与深化的活化因子,最终实现游戏质量从“有材料”向“用好材料”的实质性跃迁。

参考文献:

[1]王露.低结构材料在幼儿沙池游戏中的运用与探究[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4,(04):32-34.

[2]李婧.幼儿园自主游戏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6):24-26.

[3]卢斯薇.中班幼儿自主游戏中低结构材料投放的意义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9,(2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