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路径研究
任娜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第七中学 1221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地理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意义。地理课程不仅传授自然与人文知识,还肩负着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使命。通过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体验,助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一、初中地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1 地理课程的思政功能
地理知识为学生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基础。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和城市化等问题的复杂性与关联性。这种认知促使他们思考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从而激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例如,在学习某些自然灾害的地理分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脆弱地区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而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授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时,结合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是对自然的责任,也是对文化和国家的认同。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讨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环保意识的融合。
2 思政教育在地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情怀和科学素养。通过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和环境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思政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自主分析社会问题,客观评价不同的文化与思想。这种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视角,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地理教学中,价值观引导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任务。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析,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中蕴含的社会、经济与政治价值。例如,在教授资源分布和利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可持续开发,促使他们关注社会公平与生态正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地理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通过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也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 地理知识中的思政元素
1.1 自然地理情境下的思政引导
在自然地理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索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在学习地球的生态系统时,可以讨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人类的保护责任。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物种灭绝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社会和伦理问题。这种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灾害案例,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维护社会安全的责任感。
1.2 人文地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社会、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视角,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例如,在研究城市发展和农村振兴时,可以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结合国家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此外,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讨论人文现象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他们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2 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分析
2.1 教材中的思政内容挖掘
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中挖掘和提炼出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时,教材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地理案例,结合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强调社会责任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教材分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增强主动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
2.2 课外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课外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也是增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参与环保活动,让他们直观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利用网络资源、音视频资料等,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整合和运用这些课外资源,教师能够创造出更为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思政元素融入初中地理课程的路径
1 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融入思政元素的首要步骤。这一目标不仅应包括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需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例如,教学目标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同时,可以设置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并激励他们思考解决方案。这种综合性的目标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视野,使他们在地理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地理和社会问题开展调研与讨论,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产生自己的见解。此外,利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可以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思政内容。当学生参与讨论地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感,还能使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提升其道德判断与价值认同。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视频、图表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思政问题。
四、总结
研究探讨了初中地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路径,强调了地理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增强他们对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责任感。这些路径具有可行性,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倪韵章,吴威,易永苗,等.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08):33-36.
[2]刘惠惠.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内容梳理及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4.
[3]夏江敬,刘亚红.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地理课程德育元素挖掘的有效策略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23,36(02):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