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苗岩春
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党校 四川雅安 625100
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传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书写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长征及长征精神,在诸多场合发表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在新时代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重大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必然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受“左”倾思想以及教条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外国经验的照搬照抄导致中国革命事业屡次遭受重大挫折。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确立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成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大幕,一大批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1]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取得成功。
(二)历史逻辑:民族复兴进程的关键转折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是 中的巍峨丰碑,开启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路;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 长征的胜利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 0 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改天换地、 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创造了 会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
(三)实践逻辑: 新时代长征路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长征历史的回顾与总结,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长征永远在路上”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长征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
发扬伟大长征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经济
体制转变、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综合国力跃升。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主要矛盾、综合国力
等各方面因素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
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唯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迎难而
上的奋斗姿态,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才能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4]二、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征伟大意义的深刻阐述
对于历史上那场艰苦卓绝的伟大远征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伟大远征”进行了形象的概述:
(一)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习近平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长征不仅仅是对 战士肉体的考验,更是对党和红军革命理想与信念的考验。面对着数倍于自身的强大敌人, 他们没有屈服;面对着高陡险峻的雪山、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没有屈服;面对着冒险 、分裂主义带来的危险,他们没有屈服。是什么支撑着党和红军克服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是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坚定的理想信念, 支撑 们克服长征路上遇到的任何困难,支撑着党和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会师。“长征路上红军秉持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 [6]
(二)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在长征路上,党经历了与“左”倾错误和分裂主义的斗争,革命力量没有被扑灭,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革命的道路永不放弃,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1935 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一致认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思想路线,推翻了博古李德等人在重大思想和路线问题上的错误决定。” [7]真理正是在长征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使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照抄照搬,根据实际解决问题,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方向,为党和红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三)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密切联系群众,群众成为党和红军进行艰苦长征的力量源泉。党和红军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扩大了党和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争取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途中,长征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担当和无怨无悔的牺牲,震撼并唤醒了千百万劳苦大众,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真正抗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的正确道路。”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相当广泛的社会民众基础。这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攻坚克难。
(四)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长征途中,党中央能够根据敌情和形势变化,及时修正和确定新的行军路线,并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弱胜强,克敌制胜,最终打破了追兵阻敌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诸多军事奇迹。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进取精神,实际上就是我们党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环境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和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
长征的结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在长征中成功地把解决党和红军生存危机与中华民族的存亡和抗日救国联系在一起,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把斗争目标对准日本帝国主义,开创我国革命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
三、准确把握伟大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坚定理想信念:长征精神的核心灵魂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致胜密码。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血洒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独树镇,攻克包座,辗转乌蒙山,每一步行军路上都要面对强大的敌兵围追堵截,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物资保障匮乏等严峻考验,在这些关涉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没有被苦难压倒,没有被敌人消灭,靠的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信念。]红军将士始终坚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在苦难和失败面前不退缩,在牺牲面前不彷徨,勇敢地同各种艰难险阻做最坚决的斗争,邓小平深刻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8]
(二)勇于牺牲奉献:长征精神的鲜明特质
长征是绝地反击战,红军经历了无数战役战斗,跨越江河高山,面对敌人和自然环境的考验,展现了顽强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长征途中的红军不仅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和追兵的威胁,还要应对高山、草地和沼泽等自然地理环境的考验。红军们穿着简陋的草鞋,以 树皮为食,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挑战。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着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险,不退缩。长征途中他们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以血肉之躯书写不朽的革命篇章。红军长征激战次数千万,更是在湘江、嘉陵江、赤水河、娄山关、腊子口、独树镇等留下了红军彪炳史册的英勇形象,谱写了一曲曲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披荆斩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气概。
(三)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长征精神的思想精髓
长征是中国革命迎来重大转折的标志点,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前期的惨痛失利和血色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解决问题,才能推动革命。
1934 年 12 月初,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余人,残酷的革命现实和战争实践倒逼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实事求是地思考和决策。12 月 11 日,通道会议在客观审视敌我境遇情况下做出了“脱离桂敌,西入贵州”的转兵决策,开启了长征路上实事求是做出战略考量的先声;12 月 18 日,黎平会议做出了放弃去湘西于红二、六军团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校正了红军的战略去向;12 月 31 日,猴场会议主张渡江北上,强调政治局对作战方针的领导,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军事指挥权,实事求是决定红军的战略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1935年 1 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地位,在中国革命危难之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道路上一次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灵活的战术,改变了长征初期被动局面,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
(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长征精神的重要保障
讲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长征展现了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大局意识。遵义会议后,1935 年 2 月 5 日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常委新的分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博古坚定服从党中央的决定,迅即将掌管的中央文件、档案和印章的“几副挑子”转交给张闻天,长征中唯一一次最高职务交接顺利完成。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仗着枪多人多想要攫取在中共中央的更大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了团结的大局极力做张国焘的工作,最终实现红军胜利会师。长征中虽然党内经历了风云变幻,但党的绝大多数领导人都始终把维护大局、注重团结放在首位,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党性品格。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一直伴随长征全过程,助力红军将士取得胜利。
(五)紧密联系群众:长征精神的力量源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9]长征践行了依靠人民、患难与共的群众路线。“军民情深”凝结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人民军队经受住血与火、生与死严峻考验的持久动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以军民鱼水情为基础,紧密团结群众,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例如,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的地区多为西部边远落后山区,老百姓生活困难,不少群众处于赤贫状态,红军将士以实际物质利益救济贫苦群众,拉近了军民关系。红军离开后,老百姓不顾安危救护红军伤员,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在战线上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10]坚持群众路线,和广大老百姓生死相依,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论述长征精神,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如何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如何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成分,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知道。
1.长征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长河之中。尽管时代变迁,条件不同,但共产党人坚守的为民情怀始终如一,凝聚着党同人民血肉相连的纽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与党风雨同舟共同书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坚守为民情怀,将人民情感深深融入党的血液之中。这种牺牲奉献、无私奋斗的精神不仅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相关、生死相依的铮铮誓言。
长征精神的繁荣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革命真情。长征精神所折射的历史真理,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唯有紧紧依靠人民革命事业才能取得胜利。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要以培养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使命、站稳群众立场的能力为着力点,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不断获取来自人民的强大动力。
2.长征精神:构筑中国精神的强劲引擎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 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1]长征精神 心的 大情怀,彰显了改革创新的精神特质,展示了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 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相濡以沫,共同面对并战胜了 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重大成就的征程中凝铸起来的革命精神是无数 财富,我们要深刻领悟其精神内涵,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塑造新时代的中国精 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既是对历史的敬仰,更是对未来的鞭策。长征过程中所展现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是革命先辈遗留的精神财富,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动能。
3.长征精神:淬炼斗争精神的鲜活教材
习近平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