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优化策略
金晔蕾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双减”政策实施后,要求学校 控作业总量与时长,提升作业质量,这使得传统古诗词作业的弊端愈发凸显。以往以背诵、默写为主的机械作业, 不仅加重学生负担 还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实现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在此背景下,优化古诗词作业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 “双减” 政策要求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研究古诗词作业优化策略,以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古诗词魅力。
一、“双减”与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优化的内在关联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量提质”,这与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二者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从政策要求来看,“双减”严禁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强调作业的实践性、探究性与趣味性,而古诗词教学需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韵律、感悟文化内涵,这要求作业设计必须摆脱传统模式,以更灵活的形式助力学生深度理解诗词,而非单纯考查记忆能力,政策导向为古诗词作业优化提供了方向指引。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诗词积累、审美鉴赏与文化认同能力,优质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优化,并非简单减少作业数量,而是通过科学设计,让作业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桥梁,在有限时长内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同时,优化古诗词作业能减少学生机械学习的负担,释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诗词之美,这与“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一致,二者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现存问题
(一)作业内容机械,缺乏深度探究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内容多集中于背诵、默写、翻译等基础任务,形式单一且重复性强,缺乏对诗词内涵的深度挖掘。教师设计作业时,往往仅关注学生对诗词文字的记忆,忽视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象、情感与文化背景,导致作业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机械性作业不仅违背“双减”“提质”要求,还让学生陷入“为完成作业而记忆”的误区,无法真正理解诗词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长期下来易削弱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作业形式单一,忽视学生差异
现存古诗词作业形式多以书面作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实践与体验类设计,难以适应小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同时,作业设计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统一的作业内容与难度,既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因难以完成而产生挫败感,也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单一化、无差异的作业设计,不仅降低作业的有效性,也不符合“双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1]。
(三)作业评价片面,缺乏激励性
当前古诗词作业评价多以教师为主体,评价方式单一,侧重关注作业结果的正确性,如默写是否有错字、翻译是否准确,忽视对学生作业过程、思维方式与情感态度的评价。评价语言多为“对”“错”“好”等简单表述,缺乏具体的反馈与引导,无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此外,评价结果未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导致学生无法从作业评价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与“双减”通过优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相悖。
三、“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优化策略(一)优化作业内容,注重深度与趣味结合
“双减”背景下,古诗词作业内容需摒弃机械记忆,转向深度探究与趣味融合。教师可围绕诗词的意象、情感、文化背景设计作业,如让学生梳理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探究其象征意义;或结合诗词创作背景,让学生撰写简短的“诗词故事”,理解诗人情感。同时,融入趣味性元素,将作业与学生生活关联,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场景,用文字描述或绘制简图,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诗词之美。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减少机械任务,又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诗词,在趣味中提升学习效果,符合“双减”“提质”要求。
(二)丰富作业形式,兼顾个性化与实践性
针对作业形式单一的问题,需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践类作业。从形式上,可突破书面作业局限,开展“诗词诵读”“诗词吟唱”“诗词情景剧创编”等活动类作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制作“诗词思维导图” “诗词动画短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从个性化角度,采用“分层作业”设计,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如基础层学生完成诗词摘抄与简单赏析,提高层学生完成诗词对比阅读与创作仿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每位学生在合适的作业中获得提升,落实“双减”关注个体差异的要求。
(三)完善作业评价,突出多元与激励导向
优化作业评价体系是提升作业质量的关键,需构建多元、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上,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如学生自评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互评作业的创意与深度,家长评价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态度与表现,形成多方协同的评价格局。评价内容上,兼顾结果与过程,既关注作业的准确性,也重视学生在作业中的思考、创新与情感投入,用具体、鼓励性的语言反馈,如“你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分析很有想法,能结合生活理解诗人情感”。通过多元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持续进步,符合“双减”育人目标。
结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改革提供了契机,优化古诗词作业是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双减”与古诗词作业的内在关联,梳理现存问题,从内容、形式、评价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让古诗词作业摆脱机械低效,转向高效趣味。在实践中,教师需持续结合教学实际调整策略,让作业成为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真正实现“减量提质”,助力学生在“双减”背景下轻松学好古诗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作业优化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3 (8):56-59.
[2]陈明华.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实践性作业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2(1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