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绣球-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丽珍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引言:
靖西绣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的传统手工艺品,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壮族民俗文化与手工技艺的结晶。它不仅是节庆礼仪中的重要信物,更承载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靖西绣球的传统传承模式受到冲击,面临技艺失传、影响力弱化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靖西绣球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旨在为其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一、靖西绣球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现
1.1 艺术审美价值
靖西绣球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视觉风格展现艺术魅力。其制作需经过设计图案、裁剪布料、刺绣花纹、填充棉絮、缝合成型等多道工序,每一步均依赖手工完成,尤其刺绣环节讲究“针脚细密、图案饱满”,常用壮族特色纹样如花卉、鸟兽、几何图形等,色彩以红、黄、绿、蓝等明亮色调为主,既体现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又形成鲜明的地域审美特色。
1.2 民俗象征价值
靖西绣球深度融入壮族民俗生活,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传统节庆中,如“三月三”歌圩,青年男女以绣球传情,绣球的抛接承载着爱情的期许,是壮族婚恋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婚嫁仪式中,绣球作为嫁妆或信物,象征着吉祥如意与家庭美满;此外,在祭祀、庆典等活动中,绣球也常被用作祈福器物,寄托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 地域文化价值
靖西绣球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是壮族人民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从材料选择来看,传统绣球多采用当地盛产的棉布、丝绸及天然染料,体现“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从图案设计来看,绣球上的纹样多源于壮族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如稻穗纹象征丰收、蝴蝶纹象征灵动,反映了壮族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理念;从技艺传承来看,绣球制作技艺多以家族或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承载着壮族手工技艺的传承脉络。
二、靖西绣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困境
2.1 传承人群断层
当前靖西绣球的传承面临“老龄化严重、年轻传承人匮乏”的困境。传统绣球制作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且初期经济收益较低,难以吸引年轻群体投入;多数资深传承人年龄在 50 岁以上,虽掌握核心技艺,但精力有限,且部分技艺存在“秘而不宣”的传统,导致技艺传承范围狭窄;此外,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弱化,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职业,进一步加剧了传承人群的断层问题,若不及时干预,核心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2.2 市场化适配不足
靖西绣球在市场化发展中存在明显的适配性问题。传统绣球多为节庆或仪式用途,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如日常装饰、个性化定制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品设计上,传统纹样虽具文化特色,但缺乏创新,与现代审美、生活场景的融合度低,难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此外,生产模式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且缺乏标准化质量管控,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力,制约了其市场化发展空间。
2.3 传播渠道有限
靖西绣球的传播仍依赖传统渠道,影响力局限于地域范围内。在传播方式上,多依赖线下节庆活动、非遗展览等传统形式,传播范围有限,且受众覆盖面较窄,难以触达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在传播内容上,对绣球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宣传不足,多数受众仅知晓其“手工艺品”属性,对背后的民俗意义、技艺价值了解甚少,导致文化认同感薄弱;此外,缺乏对新媒体传播的运用,如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未充分利用,难以适应新时代信息传播趋势,制约了文化影响力的拓展。
三、靖西绣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3.1 强化传承人培育
针对传承人群断层问题,需构建“政府引导+学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多层次传承体系。政府层面,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基金,为资深传承人提供生活补贴与技艺研发资金,鼓励其开展传习活动;学校层面,推动靖西绣球技艺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在职业院校设立手工技艺相关专业,将绣球制作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年轻传承人群体;社会层面,搭建传承人交流平台,组织技艺培训、比赛等活动,吸引民间手工爱好者参与,扩大传承群体规模,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
3.2 推动产品创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靖西绣球产品创新,增强市场化适配性。在功能创新上,拓展绣球的应用场景,开发绣球造型的钥匙扣、挂件、家居装饰画、文具等实用产品,满足现代消费者日常需求;在设计创新上,结合现代审美与流行元素,对传统纹样进行简化、重构,推出简约风、国潮风等多元化设计,同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在绣球上添加姓名、祝福语等,提升产品吸引力;在生产模式创新上,引导小作坊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型,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辅助部分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产品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3.3 拓展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传统与现代传播渠道,全方位拓展靖西绣球的文化传播范围。在传统渠道方面,持续参与全国性非遗展览、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依托靖西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绣球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亲身参与绣球制作,增强文化感知;在现代渠道方面,加强新媒体传播,组建专业团队运营短视频平台、社交账号,通过拍摄技艺展示、民俗故事、产品应用等内容,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同时利用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传播+销售”一体化;此外,推动靖西绣球与文化 IP、影视作品的合作,如作为影视道具、文创联名产品,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让靖西绣球从地域非遗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结论:
靖西绣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壮族手工技艺的代表,更是地域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民俗与文化价值。当前,其传承虽面临传承人断层、市场化不足、传播有限等困境,但通过构建多层次传承体系、推动产品创新、拓展传播渠道等策略,可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府、学校、社会、市场的协同作用,在保护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推动靖西绣球与现代生活、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策略探究.政治经济学,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