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挑战研究
焦洋洋
开鲁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 02840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加速迈入数字时代。档案作为记录社会发展与人类活动的重要信息资源,其管理模式也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以纸质档案为核心,依赖人工操作与物理存储,存在效率低、共享难、保存成本高等问题。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发展机遇,推动档案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模式转型。
一、数字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1.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创新
数字时代,各地档案馆纷纷构建统一的数字档案资源库,将分散的纸质档案、电子文件进行数字化整合。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图像扫描等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格式,并建立标准化元数据,实现档案资源的集中存储与高效检索。例如,国家档案局推动的“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了各级档案馆的数字资源,用户可通过网络一站式查询跨区域、跨部门的档案信息,打破了传统档案管理的地域与部门壁垒。数字技术为档案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提供了可能。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数据接口与共享协议,实现档案信息的互通互联。
2.档案服务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档案检索从传统的关键词搜索升级为智能语义检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理解用户需求,自动匹配相关档案资源,并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例如,部分档案馆利用智能客服系统,支持用户通过语音或文字提问,系统自动分析问题并推送相关档案资料,显著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数字时代的档案服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上平台提供档案目录查询、在线申请、远程调阅等服务;线下档案馆则通过数字化展览、主题讲座等活动,增强用户体验。
3.档案存储与管理技术创新
传统档案存储依赖物理库房,存在空间有限、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数字时代,云存储技术为档案管理提供了弹性、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档案馆可将数字档案存储于公有云或私有云平台,实现数据的异地备份与容灾;分布式存储技术(如区块链)则通过多节点数据冗余存储,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例如,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可有效防止档案数据被恶意修改,确保档案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从档案生成、收集、整理、存储到利用、销毁的全过程数字化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档案库房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预警异常情况;同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档案老化趋势,优化存储策略,延长档案保存期限。
二、数字时代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1.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
数字档案管理依赖网络与信息系统,面临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威胁。近年来,档案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如 2023 年某地方档案馆因系统漏洞导致大量公民个人档案信息被窃取。此外,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第三方服务机构数据管理不善等问题,也可能导致档案数据泄露,威胁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数字档案易被篡改且不留痕迹,如何确保其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管理难点。传统的纸质档案可通过印章、签名等方式验证真实性,而数字档案需依赖电子签名、时间戳等技术手段,但这些技术仍存在被破解的风险。同时,存储介质的损坏、格式转换等问题也可能导致档案数据丢失或损坏。
2.标准规范与制度建设滞后
当前,档案数字化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地区、部门采用的文件格式、元数据标准、存储规范存在差异,导致档案资源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例如,部分档案馆采用 PDF 格式存储档案,而另一部分采用 XML 格式,增加了数据整合与共享的难度。数字档案管理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利用等多个环节,需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但目前相关制度仍存在空白,如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认定、数字档案长期保存责任划分等问题尚未明确,制约了数字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3.专业人才短缺与技术应用不足
数字时代的档案管理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档案管理人员多以传统档案学背景为主,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而信息技术人才缺乏档案专业知识,难以满足档案管理的特殊需求。尽管数字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已得到应用,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部分档案馆仅停留在档案数字化阶段,未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潜力。例如,智能档案分类、自动编目等技术尚未普及,档案管理效率提升有限。
三、数字时代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应对策略
1.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
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技术,构建“人防+技防”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对敏感档案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设置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档案操作记录的不可篡改追溯,防止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制定严格的档案数据使用规范,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的隐私保护要求。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监管,确保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遵守隐私保护法规。
2.健全数字档案管理标准与制度
国家档案局应牵头制定数字档案管理的统一技术标准,包括文件格式、元数据标准、存储规范等,推动档案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参与标准制定,促进技术标准与实际需求的结合。加快出台数字档案管理相关法规与政策,明确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长期保存责任、数据共享规则等内容。建立档案管理全流程责任追溯制度,确保各环节操作的规范性与可追溯性。
3.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高校与职业院校应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在职人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档案馆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智能档案分类、自动编目、长期保存等关键技术,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提升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结论:
数字时代为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升级、技术创新等手段,档案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然而,数据安全风险、标准规范滞后、人才短缺等挑战依然制约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未来,需通过强化安全防护、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档案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实现档案事业与数字时代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顾睿涵.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J].兰台内外,2023,(09):15-17.
[2]刘丽敏.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微[J].兰台内外,2024,(04):22-24.
[3]苏添华.数字化模式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