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葛佳怡
皖江工学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
引言:
在工业 4.0 与“中国制造 2025”战略推动下,机械工程行业正从“传统制造”向“智能智造”转型。智能化技术凭借数据感知、自主决策、精准控制等优势,为机械工程解决设计效率低、制造精度不足、运维成本高等痛点提供新路径。探究其应用场景与发展方向,对促进机械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1.1 机械设计环节
智能化技术重构机械设计流程,实现“高效化、精准化、自动化”设计。一是参数化与模块化设计,借助人工智能(AI)算法分析历史设计数据与性能参数,自动生成符合需求的机械零件参数模型(如齿轮、轴承模型),设计师仅需根据实际场景微调,大幅缩短设计周期;二是仿真优化设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机械产品虚拟原型,模拟产品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如受力形变、能耗变化),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如结构强度不足)并优化,减少物理样机试制次数,降低设计成本;三是协同设计平台,基于物联网(IoT)搭建云端设计系统,支持多团队实时共享设计数据、同步修改方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设计偏差,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1.2 机械制造环节
智能化技术赋能机械制造,实现“无人化、柔性化、高精度”生产。一是智能生产线构建,通过IoT 技术连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检测设备等,实现设备间数据实时交互与协同作业,如工业机器人根据机床加工进度自动抓取零件、完成装配,减少人工干预;二是自适应加工控制,AI 算法实时采集加工过程中的数据(如切削速度、刀具温度、工件尺寸误差),动态调整加工参数(如优化切削深度、冷却剂用量),补偿加工误差,确保产品精度符合标准,尤其适用于复杂曲面零件加工;三是质量智能检测,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替代人工检测,通过高清相机与图像识别算法快速识别零件表面缺陷(如裂纹、毛刺),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 5-10 倍,且避免人工检测的主观误差。
1.3 机械运维环节
智能化技术革新机械运维模式,从“事后维修”转向“预测性维护”。一是设备状态实时监测,在机械设备关键部件(如电机、轴承)安装传感器,通过 IoT 实时采集振动、温度、转速等运行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进行分析,实时掌握设备健康状态;二是故障预测与预警,基于大数据与 AI 算法构建故障预测模型,分析设备运行数据的异常趋势(如振动频率异常升高),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如轴承磨损)与时间,向运维人员推送预警信息,避免突发停机;三是运维流程智能化,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设备维修过程,规划最优维修路径与步骤,指导运维人员精准更换零件;同时建立运维数据档案,记录设备维修历史、零件更换周期,为后续运维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二、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2.1 技术适配性不足
部分智能化技术与传统机械工程体系存在“兼容性”问题。一方面,传统机械装备缺乏数据采集接口与智能控制模块,难以接入 IoT 与 AI 系统,若进行全面改造需更换核心部件,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同品牌、型号的智能化设备数据协议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实现生产线整体智能化协同。此外,针对复杂机械产品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难度大,虚拟仿真与实际运行状态存在偏差,影响设计与运维效果。
2.2 应用成本较高
智能化技术应用的高投入成为制约普及的重要因素。一是硬件成本高,工业机器人、高精度传感器、数字孪生平台等设备与系统的购置费用较高,中小型机械企业难以承担;二是软件与服务成本高,智能化系统的开发、调试、维护需专业技术团队支持,每年的软件升级与技术服务费占比大;三是回报周期长,智能化改造虽能提升长期生产效率,但短期内难以快速回收成本,部分企业因资金压力与短期利益考量,对智能化转型持观望态度。
2.3 复合型人才短缺
机械工程智能化需要“机械专业知识+智能化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行业人才供给存在明显缺口。一方面,传统机械工程人才对 AI、IoT、大数据等技术掌握不足,难以操作与维护智能化系统;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人才缺乏机械工程专业背景,无法精准理解机械设计、制造、运维的实际需求,导致技术方案与行业需求脱节。
三、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适配
聚焦技术适配性问题,加大研发与整合力度。一是开展“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专项研发,开发低成本的智能改造模块,降低老旧设备接入智能化系统的门槛;二是统一行业数据标准,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机械工程智能化设备的数据通信协议,推动不同品牌设备数据互联互通;三是深化多技术协同,加强 AI 与数字孪生、IoT 与大数据的融合研发,提升复杂机械产品虚拟仿真的精准度。
3.2 降低应用成本
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降低智能化技术应用成本。一是政策扶持,政府可出台专项补贴,对中小型机械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搭建“政企银”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与融资担保,缓解资金压力;二是模式创新,推广“智能化服务租赁”模式,企业无需一次性购置设备,通过租赁方式使用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平台等,按使用时长付费,降低前期投入;三是资源共享,建设区域性机械工程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仿真、检测分析、运维监测等共享服务,减少企业单独投入。
3.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弥补复合型人才缺口。一是高校课程改革,在机械工程专业增设 AI应用、工业物联网、数字孪生等课程,开设“机械智能”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具备双重知识背景的本科与研究生人才;二是企业在职培训,机械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机械人才智能化技能提升”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操训练”,提升传统机械人才的智能化技术能力;三是人才引进与激励,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智能化技术人才,同时鼓励技术团队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研发,通过项目实践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
智能化技术为机械工程行业带来设计、制造、运维全流程的变革,其应用能显著提升效率、精度与管理水平,但当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成本较高、人才短缺等问题。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适配、降低应用成本、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策略,可有效推动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落地与普及。
参考文献:
[1]夏端武,薛小凤.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2(2):206-209.
[2] 唐晓华, 景文治. 人工智能赋能下现代柔性生产与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研究[J]. 软科学,2021,35(8):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