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机制

作者

杨桂花

中共伊春市委党校 153000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关键精神纽带,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为我们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持文化定力提供了坚实支撑。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机制,系统地阐释传统文化借助价值理念与文化符号及传承方式等关键要素强化各民族认同的内在逻辑,将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作用

价值内核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要素,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深层文化理念,这些价值内核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性的价值支撑。

(一)家国一体观念的共同体认知基础构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家国天下”观念如一条精神纽带,把个人与家庭及国家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阶路径,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推衍方式,这种由己及人再由家及国的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人的集体认同。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进程中,通过科举取士与宗族礼法等制度载体,这种家国情怀深深融入各族子女的血脉之中, 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得以代代相传,进而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1]。

(二)和谐包容理念的多元统一意识培育机制

中华传统文化里“和而不同”与“协和万邦”等思想智慧,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强调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以及《尚书》记载的“协和万邦”政治理想,深刻阐释了在保持差异中实现更高层次统一的思想精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这一思想借助朝贡体系与商贸往来等多样形式,推动着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正是具有这种包容并蓄特点的文化特质,让中华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形成了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深厚基础。

(三)仁爱精神的共同体情感纽带强化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有着独特的人文关怀特质,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情感纽带,这种精神内核在儒家思想当中表现特别突出,从孔子所倡导的“泛爱众而亲仁”博爱理念,到孟子所提出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道德认知,全都彰显着中华文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2]。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种仁爱精神借助家庭伦理规范与社会道德准则的实践活动,逐渐塑造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情感模式和道德追求。不管是着重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方面智慧,还是一心追求“天下一家”的社会层面理想,均展现出仁爱精神从家庭亲情到民族大爱的升华进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途径

传承机制作为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载体形式,凭借丰富多彩的传承方式实现了文化精髓的代代相传,同时又促进了价值理念的社会化内化。

(一)文化符号系统的共同记忆建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它独特的符号系统,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汉字书法与传统绘画以及古建筑艺术等文化形式,不仅是审美的载体,更是民族记忆的活态传承体现。以汉字为例,这个延续数千年的书写系统,从甲骨文的质朴风格到楷书的规整样式,其演变轨迹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积淀,成了联结各民族的重要文化纽带。而春节的团圆守岁、中秋夜的赏月思亲、端午的龙舟竞渡,这些传统节庆凭借特有的仪式感与文化寓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文化符号在代代传承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深深烙印于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之中。

(二)教育传承体系的身份认同内化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采用经典研习与礼仪实践及道德熏陶等多种方式,把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人民心中,这一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典作为根基,依靠《四书五经》与《史记》等诸多相关典籍,借助私塾教育与书院讲学及科举制度等途径,达成了文化价值的系统性传承。在长久的教育实践过程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般人生追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经过持续不断地研读及诠释,慢慢内化成人们的精神信仰与行为规范。这种教育传统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更培育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

(三)生活实践浸润的文化认同日常化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柴米油盐当中滋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不仅说出了饮食的重要性,更升华为一种颇具价值的生活智慧。每逢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中秋时大家分食象征团圆的月饼、元宵夜众人共同赏花灯,这些看似平常普通的习俗,实际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而尊老爱幼的家风以及礼尚往来的处世之道,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过程中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那些浸润于日常点点滴滴当中的文化实践,让共同体意识不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成为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的生活体验,于潜移默化之间凝聚起强大的文化认同感[3]。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呈现处立体化且多元化的影响格局,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能发现,在价值层面,家国同构的集体观念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及推己及人的仁爱传统,构成了共同体意识生长的精神沃土,在传承层面,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与教育体系的教化功能及生活实践的浸润作用,则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培育链条。这种具有多层次特点的文化影响机制,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延续性,同时也为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任利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动关系的文化溯源[J].理论学刊,2025,(01):162-169.

[2]陈孝凯,王立平,王国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价值导向及实践路径选择[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4,12(06):33-38+97.

[3]林继富,闫静.基因赓续与价值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青海社会科学,2024,(03):36-46.

基金项目:2025 年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课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路径研究》(课题立项号:KY2025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