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运动损伤患者中微波治疗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邢粤兵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运动损伤在体育活动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包含多种类型,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韧带撕裂等,对运动员训练以及比赛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引起长时间运动功能受限。在运动损伤治疗中,物理手法以及药物为常用治疗方式,以上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是在深层组织修复以及缩短治疗周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1]。近年来,由于物理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波治疗引起了关注,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能在患者损伤部位直接发挥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废物排出,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以及组织再生。因此,可进一步探讨该疗法在运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我院运动损伤患者62 例,观察微波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12 月运动损伤患者 62 例,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 31 例,男 17 例,女 14 例,年龄 20 至 42( 31.83±2.74 )岁,观察组 31 例,男 16例,女 15 例,年龄21 至43( 31.67±2.45 )岁。一般资料对比,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完成基本治疗步骤之后需要与患者所患伤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采用多种传统手法进行治疗,如搓揉、牵抖、点按、弹拨、推拿等,1 天安排 2 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 20 至30 分钟,连续 7 天治疗为一个治疗周期,也就是一个疗程,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完成 3 个以上疗程。

观察组:治疗之前对患者具体受伤部位进行准确的了解,然后将微波辐射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一般距离患者皮肤 1cm 至 3cm 。之后可以对患者患处进行照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疼痛感受以及热忍受程度进行密切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患者的主观反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时常患者询问感受,根据患者反馈对微波辐射器与皮肤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治疗在患者可承受的舒适范围内。治疗时间以及微波剂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与患者受伤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不同受伤部位以及损伤严重程度等都会对具体选择造成进一步影响,应该对以上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为合适的微波治疗剂量以及时间。针对骨骼损伤部位,治疗剂量一般为 25 至 80,治疗时间为 30 分钟。针对皮肤损伤,治疗剂量为 10 至 30,治疗时间为 15 分钟。针对颈椎损伤,治疗剂量为 25 至80,治疗时间为 30 分钟。针对肌腱以及软组织损伤,治疗剂量为 20 至45,治疗时间为 15 分钟。肌肉损伤治疗剂量为 20 至 50,治疗时间为 15分钟。关节损伤治疗剂量为 25 至 60,治疗时间为 30 分钟。

1.3 观察指标

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治疗效果:显效(无不适症状,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有效(症状及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6.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表示:( ),t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1% , x2 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表 1 恢复情况对比(分)

2.2 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2。

表 2 治疗效果对比 (n% )

3 讨论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过度使用、技术动作错误、外力冲击等,常见类型有急性损伤以及慢性劳损。损伤发生后患者局部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严重时还会导致组织断裂或骨折。在运动损伤传统治疗过程中,基础性的措施有休息、冰敷、加压包扎等,同时还会结合药物进行镇痛,并且开展康复训练等[2]。但是在运动损伤患者基础治疗过程中常由于治疗效果不佳而发展为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碍,对其运动功能恢复形成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必须探讨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满足运动损伤患者临床治疗需求。

微波治疗是一种先进的物理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高频电磁波的穿透性在损伤组织精准的发挥作用。在电磁波穿透皮肤及皮下组织时会产生生物效应,分别为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热效应能将电磁转化为热能,进而提高局部组织温度,有利于促进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同时能防止过热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在血流增强的情况下能使更多的氧气以及营养物质到达损伤部位,也有利于加快代谢废物以及炎症因子的清除,最终使患者疼痛以及肿胀症状得以缓解。热作用还有利于肌肉张力降低,使患者由于损伤引起的痉挛状态得以改善,减轻患者不适感。非热效应主要是电磁场对细胞层面的干预,进而起到较好的组织恢复效果。电磁场振动对结缔组织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韧带、肌腱等,能促进断裂纤维的重新排列以及愈合[3]。与传统物理疗法相对比较,微波治疗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并且作用深度大,能直接到达关节肌肉以及韧带等,防止出现表层治疗的不彻底性问题。患者治疗过程中也存在无创、无痛等特点,减少了对其形成的不良影响,能积极配合治疗过程,特别适用于疼痛敏感或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患者。根据损伤类型以及严重程度,可以对治疗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促进患者损伤恢复,减少带来的不良影响。

所以,运动损伤患者开展微波治疗能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功能及治疗效果提升,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田昊,刘佳,杨旭,等.骨骼肌损伤微波热疗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3,31(23):2166-2171.

[2]李留鹏,张亦工.踝三针联合微波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22,34(2):15-18

[3]王峻良,胡丽君,何缪缪,刘刚,刘鲲鹏,顾非.推拿联合物理因子疗法治疗体操运动员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观察及肌骨超声影像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12):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