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职贯通背景下英语升学考试衔接机制的优化路径探析

作者

石茜

经贸旅游学校 617000

、中高职英语升学考试衔接机制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存在断层

中职英语课程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断层。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基础英语课程内容重复比例超过一半,有些学校甚至使用完全一样的教材(见表1),这种重复教学让升入高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内容感到没有新意,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教学目标衔接不一致进一步加重断层问题[1]。中职阶段主要训练语音纠正、词汇记忆等基础内容而高职阶段直接要求在职业场景中使用语言能力,缺少能力培养的阶梯使学生在知识迁移上遇到困难,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在专业英语学习中存在理解上的障碍。

表1 中职英语课程重复教学现状调查

(二)考试评价标准缺乏连贯性

从中职教师的视角看,当前英语升学考试的评价标准未能有效引导教学与学习。大多数中职英语教师对省级对口高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表示质疑,仅 4.65% 的教师认为大纲内容清晰明确,超过 27.91% 的教师需通过研究往年试题来推测考试要求(见表2)。考试题目设计未能体现中职能力衔接的方向,例如翻译题在实际考试中无人得分,书面表达题有 54.65% 的学生失分严重。这表明考试内容与高职阶段要求的职业能力存在明显脱节,评价机制在衔接定位上存在偏差。当前考试过于强调语法选择等知识性题型,而忽视了职场交流、专业文章阅读等高阶能力的培养,导致中职学生难以适应高职阶段的实际需求。

表 2 升学考试题型得分率对比

(三)教学资源适配性与共享性不足

从中职学校的角度看,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和共享机制不足显著制约了英语升学考试的衔接效果。当前,中职英语教学资源的配套性与升学目标的匹配度不足 30% ,省级统一编写的教辅资料覆盖率仅为 20% ,数字资源与教材同步的比例不超过 35% 。此外,中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欠缺,优质资源如第二课堂素材库和职业情境案例库无法有效流通,导致模拟商务谈判、技术文档翻译等场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仅为15% 。中高职院校独立运行的现状进一步加剧资源隔阂,限制了中职学生在备考升学考试中的能力提升。

二、英语升学考试衔接机制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顶层设计

从中职教育的视角看,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长期未受重视,省级层面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导致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实施缺乏协调性[2]。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指导,地市级教育部门未能有效统一中职阶段的英语能力目标,课程设计未体现分层次的教学需求。这导致中职英语教学目标与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脱节,教学内容重复现象普遍存在,进而造成教学断层,影响学生备考升学考试的效率和效果。

(二)中职院校间协同不足,沟通机制不畅

院校之间缺乏合作机制,导致课程开发变得孤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6 所中职学校没有、对应高职院校建立共同教研制度,这直接造成基础英语课程重复比例超过 50% ,资源上的隔阂进一步影响衔接效果,职业情境案例库、技术文档翻译素材等优质教学内容只在一所学校内部使用,跨校共享平台建设比例不到 15% ,院校之间的沟通不畅,使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变得零散,模拟商务谈判等实际场景教学在中职阶段开展比例不够 20% 。

(三)教师教学理念与能力存在差异

教学能力断层影响衔接质量的落实。在抽样的教师群体中,使用语法翻译法的比例达到 30.86% 而多媒体技术常规使用率只保持在 30% ,这种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同教师发展机制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91.86% 的英语教师没有参加过关于衔接的专门培训,地市级教研机构每年组织相关活动少于 2∀X ,当教师对高职阶段能力要求不清楚时,就会继续采用知识灌输方式,学生因此采取‘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策略,比例也达到 30.86% 。

三、中职英语升学考试衔接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一体化的阶梯式课程与内容体系

从中职教育视角出发,构建分层设计的课程体系是解决教学断层问题的关键路径。基于“基础—提升—拓展”三阶段能力模型,中职阶段应聚焦语音纠正、词汇积累和语法基础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为高职阶段的职业化教学做好衔接准备[3]。在课程设计中,建议开发模块化课程包,结合理论与实践,例如在基础语法单元中融入职业对话练习,在文化拓展模块中加入跨国商务案例。每个教学单元应采用逐步深化的结构,关键词汇重复率保持在 70% 以上,以确保语言能力的循序渐进提升。通过这种设计,教材内容重复率可控制在 15% 以下,从而有效支持 54.65% 存在学习困难的中职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增强其备考高职升学考试的信心和能力。

(二)建立统一且动态的考评标准与方式

从中职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改革考试评价机制需从固定考纲转向灵活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引导教学。省级考试院应制定动态的题型分值调整机制,针对翻译题零分率和书面表达 54.65% 失分率等问题(见表2),逐步将职业背景应用题的比重提升至 30% ,以贴近高职阶段的实际需求。建议引入过程性评估,将第二课堂的表现纳入评分体系,例如英语角参与频次、技术文档翻译任务完成情况等实践内容占总评分的30% 。通过构建“知识测试 + 能力运用”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强化模拟商务谈判等实际操作任务的考核权重,可将中职学生对考试技巧的依赖度从 30.86% 降低至 15% 以下,从而提升其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为升学考试提供更有效的准备。

(三)打造共享共用的教学资源与发展平台

从中职学校的角度看,建设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是打破资源隔阂、提升衔接效果的重要举措。应开发与纸质教材同步率达 95% 的数字资源,微课案例库需涵盖 12 种职业场景,包括制造业文档翻译、服务业商务谈判等真实任务内容,以满足中职学生升学备考的实际需求。建议建立“1 所高职 +5 所中职”的院校合作导师制度,每季度开展职业英语能力标准的专项培训,解决 91.86% 中职英语教师缺乏衔接培训的问题,提升其教学能力。省级教育资源云平台应整合中高职优质第二课堂材料,例如英语影视资源,将其使用率从目前的 15% 提升至 60% 。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完善,力争实现区域教学资源匹配率达 100% 的目标,为中职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备考支持。

参考文献

[1] 谢碧霞.中职毕业生“ 3+ 证书”升学考试模式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08):208-209.

[2] 韦蓉萍,韦雅,李培娟.中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升学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探究[J].校园英语,2021,(47):76-77.

[3] 张焰.四川省中职校中职衔接公共英语课程资源使用情况调研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17,(Z2):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