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小先生制” 的中班幼儿项目式课程发展路径建构
黄琳媛
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在学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班幼儿(4-5 岁)作为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既具备初步的生活经验与规则意识,又处于社交能力与责任意识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其具象思维为主、渴望同伴互动、乐于模仿与表达的年龄特点。结合这一特点,我们对于“小先生制”在中班幼儿这一年龄阶段进行了思考。
、在中班幼儿项目活动中实施小先生制的必要性
1.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衔接经验传递的桥梁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以“即知即传”为核心,强调知识的即时分享与双向流动。在中班“家有喜事”项目式课程中,这一理念被赋予新的实践内涵。中班幼儿作为幼儿园承上启下的群体,既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又具备强烈的表达欲望。课程围绕“班级新成员加入”“传统节日庆祝”等主题,引导中班幼儿化身“小先生”,将整理物品、合作游戏等经验传递给同伴。例如在“欢迎新伙伴”活动中,中班幼儿通过示范叠毛巾、讲解区域规则,不仅深化了自身对班级生活的认知,更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实现了经验传递与自我巩固的双重目标,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焕发新活力。
2.发展规律的契合与回应:构建互动成长的阶梯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中班“家有喜事”课程以小先生制为依托,创设“结婚”“绘本交换市集”“小小诗会”“故事大王”等真实情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互动契机。当“小先生”们在策划“结婚”现场时,需要用清晰的语言分配任务、协调分工,这一过程有效促进其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模仿机制,也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幼儿在共同布置市集装饰、制作邀请函的过程中,通过真实参与、相互接纳,逐步构建起互助共生的班级生态。
3.评价体系的实践与突破:拓宽多元发展的视角
“家有喜事”课程以小先生制为载体,构建起立体化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在情感层面,当幼儿佩戴“小先生徽章”参与活动时,其服务他人的价值感与集体归属感显著增强;在能力维度,“任务认领+小组协作”的模式要求“小先生”灵活解决分工矛盾、材料短缺等问题,有效锻炼其问题解决与沟通协调能力;在社会性发展方面,通过共同筹备“班级喜事”,幼儿不仅学会换位思考,更在互帮互助中深化了对“责任”“合作”的理解。例如在“绘本市集”中,“小先生”们主动指导同伴收集材料、设计摊位,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同伴互评、作品展示等多元方式,全面捕捉幼儿的成长轨迹,使小先生制成为动态评估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窗口,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评中长”的教育目标。
二、结合家有喜事项目课程实施小先生制策略
1.情境浸润:构建生活化互助场景
教师以“家有喜事”课程主题为脉络,创设契合中班幼儿经验的真实情境,让互助学习自然发生。在“女神来了——三八节特别活动”情境中,教师引导中班“小先生”担任活动策划者,带领同伴布置场地、制作邀请卡。如在制作“给妈妈的礼物”时,“小先生”昕怡会拿起彩纸示范折叠技巧:“看,像这样对角折,就能做出漂亮的星星啦!”并鼓励同伴尝试不同颜色搭配。在“绘本市集”主题活动中,创设“摊位小主人”情境,中班幼儿化身“小先生”,向来参观的小客人介绍绘本的分类、陈列的位置等,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既巩固自身经验,又帮助同伴融入集体活动。这类情境设计紧扣“喜事”主题,将互助学习融入节日庆祝、生活仪式等场景,符合中班幼儿具象思维特点,使互动充满生活趣味。
2.阶梯赋能:定制适切性能力支架
针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教师通过“示范—练习—实践”三阶培训,提升“小先生”的帮扶能力。在制作绣球培训中,聚焦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征,传授可视化引导方法——如在“绣球制作”指导中,“小先生”用图片步骤卡演示制作步骤,帮助同伴理解“先剪出36 个圆;分‘顶部、中间、底部’进行黏贴;最后合并粘在一起”的制作逻辑。针对常见问题,如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争执,教师组织“小先生”讨论生成“三步解决法”:先说出感受(“我有点难过”)、再提出建议(“我们轮流玩”)、最后一起行动,通过具象化策略提升中班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3.任务链驱动:激活责任意识生长点
教师围绕“家有喜事”课程设计递进式任务链,让“小先生”在目标导向中主动作为。在“小小诗会”活动中,布置“春日发现家”角色:中班幼儿需与父母共同寻找春日里的代表物,带到幼儿园进行诗歌创作。“小先生”乐乐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后期他作为评委可以帮助其他小朋友创编诗歌。在“节日庆典”任务中,设置“流程小管家”岗位,要求“小先生”协调节目顺序、道具摆放。这类任务将“喜事”元素转化为具体责任,既契合中班幼儿“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又通过任务完成度可视化,强化其责任意识与执行力。
4.三维评价:构建动态成长坐标系
采用“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导评”三维评价模式,聚焦中班幼儿发展特点设计评价工具。幼儿自评环节,提供“笑脸”量表,让“小先生”用贴纸标记自己在帮扶中的耐心程度;同伴互评通过“优点贴纸墙”实现。教师导评注重过程性观察,评价结果以“观察记录本”可视化呈现,让中班幼儿直观感知成长轨迹,持续激发互助动力。
5.家园联创:延伸喜事教育场域
教师联动家庭构建“喜事共同体”,将互助理念延伸至家庭场景。设计“家庭喜事小任务”;组织“亲子喜事工作坊”,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学雷锋获得”筹备,“小先生”与父母共同指导为身边人服务,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引导方式,理解“小先生制”的教育价值。此外,建立“喜事互助日志”,鼓励家长记录孩子在家中的互助行为,教师定期梳理日志案例,在家长沙龙中分享中班幼儿社会能力发展特点,形成园家教育合力,让“小先生”的互助行为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现经验的迁移与巩固。
教育是一个持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在未来的实践中,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深入研究小先生制,不断优化应用策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时,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为幼儿创造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小先生制在幼儿园教育中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生命成长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黄书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1-8.
[2]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 陶行知箴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
[3]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中国教育思想史专题[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192,215.
[4]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5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