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实践挑战与对策

作者

杨丹

通辽市园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 内蒙古省通辽市 028000

引言:

人事档案记录个人政治思想、工作经历等关键信息,是事业单位履行人事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当前部分事业单位虽开展数字化尝试,但存在“重扫描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问题:仅将档案转为电子图片却无结构化录入,或系统与人力资源系统脱节形成“信息孤岛”。在此背景下,构建数字化管理模式、破解实践挑战,既是落实政策的要求,也是提升人事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模式构建

1.集中存储:搭建统一数字化档案库

打破分散管理局限,通过“线下扫描+线上整合”建库:一是规范采集标准,针对不同档案类型明确扫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文件格式(文本类PDF、图片类JPEG)与命名规则,确保电子与纸质档案一致;历史存量档案采用“外包+自查”模式,某市级事业单位6 个月完成5000 余册档案数字化,准确率 99.8% 。二是构建分布式存储架构,“本地服务器+云端备份”双存储,本地存核心数据满足日常需求,云端加密备份防丢失,同时动态扩容适配增量数据。

2.分级管控:建立三维管控体系

基于保密性要求,构建“权限-流程-责任”体系:一是权限分级,按“岗位职能-需求最小化”设四级权限,跨部门查阅需双重审批。二是流程管控,系统固化档案全流程,操作生成日志可追溯,档案修改需提交依据并审核。三是责任绑定,明确岗位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将档案安全纳入绩效考核,违规追责。

3.智能应用:推动数据赋能管理

依托结构化数据拓展应用:一是智能检索,支持多条件组合与全文检索,某事业单位年度考核3 天完成800余人档案核查,效率提升6 倍。二是辅助决策,系统分析档案数据生成可视化图表,某高校据此制定帮扶计划,教师职称晋升通过率提升 20% 。三是便捷服务,开通职工线上查询通道,业务办理时系统自动提取信息生成材料,减少人工工作量。

二、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挑战

人事档案含敏感信息,数字化面临三重风险:技术上,部分系统未加密传输存储,某县级单位因漏洞致200余人工资数据泄露;操作上,30%档案专员用简单密码,15%曾违规拷贝数据;外部攻击上,勒索病毒等频发,未部署防护系统易受攻击。系统“分散建设、各自为政”形成壁垒:对接难,不同厂商系统数据格式与接口不同,无法与其他系统共享,职工入职需重复录入数据易出错;新旧衔接难,旧系统数据格式不规范,某单位迁移后 15% 档案信息不符,人工核对耗时1 个月;跨单位共享难,垂直管理系统独立,某省教育厅核查高校档案仍需线下邮寄。需“档案+技术+保密”复合型人才,但问题突出:档案管理人员多为转岗,60%不会批量处理数据,80%无法解决系统故障;缺乏专业技术人才,IT 岗聚焦网络维护,遇系统问题依赖外部厂商,响应需3-5个工作日;培训体系不完善,仅系统上线时培训1-2 次,内容浅且无定期考核,能力难提升。

三、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化对策

1.完善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数据保密防线

以“技术防护+制度约束+意识提升”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强化技术防护,在系统建设中采用“加密传输、存储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存储、访问的安全性;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备份系统”,定期(如每周)进行全量备份、每日进行增量备份,且备份数据存储于异地,应对勒索病毒、硬件故障等风险,某省级事业单位通过该方案,成功抵御3 次钓鱼邮件攻击,未出现数据泄露。健全保密制度,制定《人事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数据录入、查阅、拷贝、销毁”的操作规范,例如禁止私人设备接入档案系统、拷贝数据需经“双人审批+登记备案”、销毁电子档案需进行“多次覆写+物理粉碎存储介质”;同时建立“定期安全检查机制”,每月开展系统漏洞扫描、每季度进行操作合规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2.推进系统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共享壁垒

以“统一标准+接口对接+平台整合”为路径,解决系统兼容性问题。制定统一标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出台“人事档案数字化系统技术规范”,明确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编码规则,强制要求新建系统符合规范,已有系统限期改造,某省教育系统通过该方式,实现省内80 余所高校的档案系统数据格式统一。推动系统对接,优先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对接,通过接口开发,实现“招聘信息-档案录入”“考勤数据-考核档案”的自动同步,减少重复录入;对需与政务服务平台对接的业务,按照政务数据共享要求,开发专用接口,授权相关部门查询非涉密档案数据,某地级市事业单位通过对接“政务服务网”,在职称评审中实现“档案信息自动调取”,评审时间缩短 30% 。构建统一平台,对于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上级单位牵头,搭建“层级化档案数据共享平台”,上级单位可通过平台查询下级单位的档案数据(需审批),下级单位可通过平台向上级报送档案数据,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享”。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引进+培训+激励”三措并举,打造专业档案管理队伍。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充实档案技术岗位,负责系统维护、数据安全管理;同时选拔“档案管理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职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兼具档案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某事业单位通过该方式,组建“3 名技术人员+5 名档案专员”的数字化团队,解决90%的日常技术问题。完善培训体系,构建“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档案数字化标准”培训,每季度1 次;对技术人员,开展“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开发”培训,每半年1 次;同时组织“跨单位交流学习”,赴数字化建设先进单位考察,借鉴经验。健全激励机制,将数字化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对“档案数字化效率高、数据质量好、安全无事故”的人员给予加分、奖金奖励;设立“数字化管理创新奖”,鼓励人员提出系统优化建议,对被采纳的建议给予额外奖励,某事业单位通过该机制,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显著提升,数据录入准确率从95%提升至 99.5%c 。

结语: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数字化是必然趋势,核心是实现档案从“物理载体”到“数据资产”的转化。虽面临安全、兼容、人员等挑战,但通过对应对策可有效破解。未来需结合AI、区块链等新技术优化模式,释放数据价值,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星. 数字化时代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开发利用思考 [J]. 办公室业务, 2023, (24): 143-145.

[2]刘岩. 数字化背景下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分析 [J]. 黑龙江档案, 2023, (04): 210-212.

[3]孙建. 数字化背景下,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研究 [J]. 兰台内外, 2023, (17):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