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吴佳骐

长沙理工大学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现状与挑战解析

1.1 政策导向与发展需求

由教育部牵头,联合17 个部门共同颁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将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的心理素养”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强调心理健康素质需与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协同发展。在此政策指引下,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课题。

1.2 大学生心理素养现状特征

新时代大学生面临就业竞争白热化、升学压力多元化等复合型挑战。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呈现多维特征分布:

认知维度上,普遍具有较好的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意识,但在发展性思维与辩证思维方面存在提升空间。情感维度显示基础情绪管理能力达标,但高压情境下的心理复原力仍需强化。社会交往维度呈现活跃的社交倾向,但深层共情能力与矛盾化解技巧有待完善。意志品质维度普遍具备成就导向,但逆境应对中的持久力与自我效能感需要加强。

1.3 核心矛盾与实施难点

当前高校面临三重困境:资源分配结构性矛盾,超七成高校师资不足,工作重心偏向危机处置,实践教学占比不足三成;协同机制薄弱,家校医联动不紧,学科协同断层,实践载体分散;评估体系失衡,重筛查量表轻发展性工具,强调终结性评价弱化形成性监测,聚焦个体参数轻环境要素影响。

二、“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价值、机制与瓶颈

2.1 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实践育人模式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局限,主张通过实践参与促进认知转化与人格完善。该模式以马克思主根义实践哲学为基,遵循“知行统一”的教育原理,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劳动实践、文体竞赛等多元场景中实现心理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该模式实现教育重心从"缺陷修补"向"优势培育"的战略转型,呼应塞利格曼倡导的“发掘个人潜能以达成完满人生”的核心理念。

2.2 理论机制与逻辑框架

积极心理品质植根于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含认知智慧、意志勇气、情感仁爱、社会正义、行为节制、精神超越六大维度。培育机制遵循三维架构:发展性逻辑锚定“成长-成人-成才”目标,确保心理品质培育与发展规律同频;整合性逻辑通过五育协同构建“五育润心”格局;主体性逻辑借助朋辈支持等在“参与-体验-反思-重构”中实现心理资本自主增值。

2.3 实施瓶颈与制约因素

现行实践育人模式面临多维发展制约:资源整合层面存在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专业资源呈现分散化状态;课程建设层面存在五育融合设计不足,实践载体创新滞后;评价体系层面缺乏科学的积极品质监测指标,过程性评价工具开发不足;技术支持层面存在智慧平台建设滞后,数据赋能效能尚未充分释放。这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实践育人”模式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创新策略

3.1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策略

打造“家-校-医-社”四维联动体系构成创新策略的基石。在专业资源整合层面,形成“医教协同”技术支撑体系,构筑“预防监测-问题筛查-精准介入-功能恢复”全流程应对体系。家校共育深化工程通过实施“家校发展公约”,构建重要发展阶段双向沟通机制。社会协同路径创新设计“实践-反思”融合项目,在社区服务中磨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心理素养。这种立体化协作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机构单维运作局限,凝聚了育人共同体效能。

3.2 五育融合实践创新路径

将积极心理培育渗透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是策略创新的突破口。德育心育协同发展借助主题思辨活动等途径塑造价值认同与社会责任感;智育心理交互融合通过科研实践平台激活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体育心理协同培养依托素质拓展训练锻造意志品质与团队精神;美育心理共融机制采用艺术创作疗法培育情感共鸣与审美素养;劳育心理整合路径借助公益服务项目强化使命担当与自我管理。实施框架遵循内容项目化、进度序列化、成效显性化三大准则,形成螺旋上升的培养回路。

3.3 朋辈生态网络赋能系统

创建梯度式同伴支持能力发展模型体现策略特色。基础层级着重心理健康通识教育与沟通技能培养;核心层级锤炼项目策划素养与预警研判水平;卓越层级发展团体辅导能力与资源协调能力。系统运作依托三大支撑:资质考评制度设立“心灵伙伴”资格认证标准;项目培育平台配置专项发展基金;立体化服务网络搭建“生活区-教学班-学部”三级联动机制。这种朋辈支持生态实现了心理教育的场景化融合。

3.4 智慧赋能平台建设方案

构建智能化的精准育人体系构成技术支撑架构。智能监测体系汇聚多源数据搭建风险预警分级系统;精准介入机制创建个性档案定制分层干预策略;数字训练空间研发心理韧性培养系统模拟压力情境;资源匹配引擎依据特征分析智能推荐成长项目。这种数智化赋能模式实现了个性化发展方案的精准供给,有效提升育人工作科学性。

四、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深入阐释了实践导向培养机制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创新范式:实践导向的培养机制完成了从问题矫治到优势培育的模式革新;“协同共育•全人发展•同伴支持•智能服务”多维融合框架展现显著育人成效;全面发展教育的浸润式实践是塑造积极特质的关键路径;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施策是优化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4.2 未来展望

未来建设应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在制度革新层面,将心理素质培育置于人才发展框架的核心位置,构建 *π 育与心育融合”的学分认定机制,促使积极品格塑造由辅助性活动升级为核心教育环节;技术整合维度,推进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在心理训练中的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化实践场景,通过模拟现实情境锤炼心理应对能力;文化浸润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资本要素,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教育理论体系。

4.3 实践意义

这一育人机制不仅开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更为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筑牢心理根基。通过将心理教育从诊疗空间延伸至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青年群体得以在服务民生、突破自我的真实历练中,淬炼出“处变不惊、愈挫愈勇”的坚韧品性。这种心理培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创新范式,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当代青年心理成长困境的关键对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央宣传部, 等.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Z]. 2023-05-20.

[2] 龚继峰.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转型与实践路径[J]. 中国网,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