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旧国旗与我的红领巾
江咏帆 指导老师: 杨媛
新宁县芙蓉学校三年级2202 班
爷爷房间的樟木箱里,静静躺着一面特殊的国旗。每次掀开箱盖,淡淡的樟脑香中都夹杂着岁月的味道,那泛黄发脆的布料像极了太爷爷晚年干枯的手掌,边角处不规则的焦黑痕迹,仿佛还残留着七十多年前灶台的温度。这面旗,是我们家最珍贵的传家宝,承载着太爷爷用生命守护的信仰。
1945 年的春天,日军的铁蹄踏遍了县城的每一条街巷,太爷爷任教的村小被强行关闭,黑板上 “驱逐日寇,还我河山” 的粉笔字被刺刀刮得斑驳不清。作为村里唯一识文断字的先生,太爷爷把孩子们藏在柴房里,趁着夜色教他们念 “人之初,性本善”,可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他总觉得该留下些更有力量的东西。
那天夜里,太爷爷翻出妻子缝补衣物剩下的碎布头,有蓝色的粗布、红色的绸缎,还有一小块白色的粗麻。他借着豆大的油灯微光,在破旧的八仙桌上铺开布料,先用木炭勾勒出五星的轮廓。针脚算不上细密,甚至有些歪歪扭扭,可每一针都透着千钧之力 —— 红线是对祖国的赤诚,白星是对光明的期盼。“只要国旗还在,中国就不会亡。” 太爷爷一边缝,一边对趴在桌边的爷爷轻声说,油灯的光晕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跃,像一簇不灭的火种。
危机在三天后悄然而至。日本兵突然闯进村子搜查 “反日分子”,慌乱中太爷爷来不及多想,一把将刚缝好的国旗塞进了灶台的柴火堆里。日军翻箱倒柜折腾了整整一个时辰,临走时还踢翻了灶台,火星溅起烧焦了柴火堆的边角。等日军走远,太爷爷颤抖着从灰烬中扒出国旗,红色的布料被熏得发黑,右下角更是烧出了几个小洞,可那五颗用白麻布拼成的星星,却在阳光下依旧醒目。爷爷说,那天太爷爷抱着国旗坐了很久,眼泪落在焦黑的布面上,晕开了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上个月参观校史馆时,一张老照片突然让我红了眼眶。照片里,几个穿着打补丁单衣的孩子,站在长满野草的土坡上,对着一根木棍上绑着的自制小国旗敬礼。老师指着照片说:“这是 1946 年的乡村儿童,他们连完整的课本都没有,写字要在地上用树枝画,却每天都会对着国旗唱国歌。” 我忽然想起太爷爷常说的,当年他就是举着这面旗,在柴房里教孩子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虽微弱,却像穿透乌云的阳光。
如今的我们,早已不用在柴房里读书。明亮的教室里,崭新的课本整齐地摆在课桌上,投影仪投出清晰的知识点,空调调节着适宜的温度。上周美术课上,我特意选用最鲜艳的红颜料,画下《我的梦想》:戴着红领巾的我站在天安门前,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敬礼。老师走过来轻轻抚摸我的画,说:“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戴着它就要记住,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
爱国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它就藏在生活的细节里。上周三的大风把校门口宣传栏的国旗贴纸吹落在泥水里,李明同学立刻跑过去捡起来,先用纸巾擦去表面的污泥,又跑到水龙头下仔细冲洗,直到贴纸恢复鲜艳,才踮着脚重新贴好。看着他认真的模样,我忽然明白,太爷爷当年守护国旗,和我们现在爱护国旗贴纸,本质上是一样的赤诚 —— 认真听好每一堂课,是为祖国积蓄力量;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是守护先辈换来的家园;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传承团结的民族精神。
今年班会上,我特意从家里带来这面装在玻璃框里的国旗。当我捧着它走上讲台,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面特殊的国旗上。我慢慢讲述太爷爷缝制国旗、藏匿国旗的故事,讲到焦黑的边角时,前排的女生悄悄红了眼眶。班会结束后,好多同学围过来,有的说要去参观抗日纪念馆,有的说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现在,这面国旗依旧挂在我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上面,泛黄的布料仿佛重新焕发了光彩。每次路过,我都会停下脚步多看两眼,太爷爷的话语仿佛在耳边回响,李明同学擦拭贴纸的身影也会浮现眼前。这面国旗不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爱国精神。我知道,我要做的不仅是守护好这面旗,更要让这份赤诚在心中生根发芽,用努力学习、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让爱国的种子开出最美的花。
指导老师: 杨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