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在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范卫艳

兰溪市人民医院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 321100

引言:肝切除术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主要手段,在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应用日益广泛。尽管手术技术与围术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术后疼痛仍然是影响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疼痛不仅导致患者呼吸受限、咳嗽不畅、活动减少,还可能诱发肺部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负担。传统的疼痛评估方法如视觉模拟量表(VAS)、数字评分量表(NRS)和面部表情量表(FPS),虽然操作简便,但过于依赖患者主观感受和表达能力,难以保证评估的连续性和客观性。尤其在老年患者、意识障碍患者或语言表达受限人群中,这些工具的局限更为突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逐渐进入临床试验和应用阶段。这类工具通过对面部表情、声音、心率、皮肤电反应等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实时监测疼痛变化,减少评估的主观偏差。本文旨在探讨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在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在疼痛管理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传统疼痛评估模式的局限性与改进需求

1.1 传统主观评估工具的不足

目前临床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包括VAS、NRS 和FPS 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本质上依赖患者主观表达,容易受到语言、文化、教育水平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肝切除患者术后常因镇静药物、麻醉残余或意识障碍难以准确表达疼痛程度,导致评估结果存在偏差。此外,这类工具多为间断性评估,不能反映疼痛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全貌,容易出现镇痛措施滞后或过度干预的情况,降低了疼痛管理的科学性。

1.2 围术期肝切除患者疼痛管理的特殊性

肝切除手术切口长、范围广,加之肝脏血供丰富,术后常伴有较强的伤口疼痛与牵拉感。有效的镇痛不仅是缓解痛苦,更与预防呼吸并发症、促进早期活动和缩短康复过程密切相关。传统主观评估方式在此类患者中更易受到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干扰。例如,部分患者因害怕阿片类药物副作用而低估疼痛程度,导致镇痛不足;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因焦虑而夸大疼痛感,造成过度镇痛。因此,急需一种更客观、精准、动态的评估方式来辅助临床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

二、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的原理与应用

2.1 基于人工智能的面部表情识别

研究表明,疼痛状态会引起面部表情的特定变化,如眉毛皱缩、眼裂缩小、口角牵动等。智能化工具通过高清摄像头采集患者面部图像,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关键面部特征点进行分析,从而自动识别疼痛程度。这种方式无需患者主动表达,尤其适用于沟通受限人群。临床试验证实,基于表情识别的疼痛评分与传统量表结果高度相关,且可实现连续监测。

2.2 基于生理参数的多模态融合监测

疼痛常伴随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变化、皮肤电反应增强等生理指标波动。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通常结合可穿戴设备采集这些参数,并通过算法模型进行加权计算,以生成综合疼痛指数。相比单一指标,生理参数的多模态融合能更全面地反映机体应激状态,减少偶然误差。对于肝切除患者,术后监护病房已常规使用多参数监护仪,若能与疼痛评估系统整合,将极大提高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2.3 数据驱动的实时动态评估

传统疼痛评估多为定点测量,而智能化工具可实现实时连续监测,生成疼痛变化曲线,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镇痛不足或过度的情况。例如,当系统监测到患者夜间疼痛指数持续升高时,可自动提示医护人员调整镇痛方案,避免患者因疼痛影响睡眠与恢复。这种动态监测模式有助于实现精准化、个体化的镇痛管理。

三、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在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临床实践表明,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在肝切除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它显著提高了疼痛评估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多项研究显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工具与传统量表结果一致性良好,但在识别隐匿性或间断性疼痛方面表现更优。其次,它提升了镇痛干预的及时性和精准性。通过连续动态监测,医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调整镇痛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从而减少因评估延迟造成的镇痛不足或过度镇痛。此外,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许多患者反馈,智能化工具减少了反复询问带来的困扰,提升了就医体验。与此同时,智能化疼痛评估还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如呼吸功能不全、活动受限和睡眠障碍等,促进了康复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挑战,如设备成本、数据隐私保护以及医护人员的学习适应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推广中进一步解决。

四、结论

智能化疼痛评估工具通过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多模态数据融合,为肝切除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新方案。与传统主观评估相比,它更客观、敏感和连续,能够显著提高疼痛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促进个体化镇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改善患者预后和满意度。未来应在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同时推动其与电子病历系统、智能决策支持平台的整合,以实现全程化、智能化的疼痛管理。此外,应重视设备普及的经济性与操作简便性,并完善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从而为智能化工具在肝胆外科及其他手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1] 彭蕾, 张佳怡, 李家熠, 等. 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美军慢性疼痛评估研究进展[J]. 军事护理,2023,40(11):93-96.

[2] 张家馨,江子芳,丁群芳,等.儿童癌痛智能化系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23,22(06):88-91.[3] 徐华秀. 基于 APP 智能化疼痛管理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暨南大学,2023.DOI:10.27167/d.cnki.gjinu.2023.00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