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设计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
宋亦峰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要:初中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主问题”教学设计展开实践探索,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深度剖析培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促进交流互动,拓展延伸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表明,以主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强课堂参与度,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维度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素养,形成了积极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情境创设;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引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等多重挑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活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艺术殿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主问题”设计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探索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创新路径。
一、情境创设引主问,激发兴趣探诗韵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营造合适的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以《登飞来峰》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飞来峰的壮丽景色,通过全景环绕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感。在展示画面的同时,教师抛出引导性问题:“‘飞来峰’名字的由来是什么?这座山峰有何独特之处?”随后播放飞来峰的传说故事音频,讲述山峰从天而降的神奇传说,引发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接着教师可展示李白游历各地的路线图,结合李白喜爱登高远望的特点,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选择登上这座特殊的山峰?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通过多角度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登临飞来峰时豪迈奔放的情怀。教师还可以请学生闭目想象,跟随诗人的足迹,一步步攀登飞来峰,感受“飞来山上千寻塔,闲窥烟霞几万重”的磅礴意境。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用词的精妙之处,探讨“闲窥”一词暗含的诗人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层层递进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帮助他们从多维度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深度剖析启思维,主问引领解诗意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为例,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教师首先展示词牌名《江城子》,提出问题:“这首词描写了一次怎样的出猎经历?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烘托气氛?”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牵黄”“擎苍”“射天狼”等意象的运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自然景象的图片,加深学生对画面感的理解。在学生初步把握词作意象后,教师随即深入探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画面展现了怎样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词人宝刀未老的风姿,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模仿[1]。紧接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作者为何在描写完意气风发的出猎场面后,又写‘鬓微霜,又何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朝廷的忠诚之心,并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探讨这种情感表达的真挚性。最后升华主题:“词人通过这次出猎经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向?与他的政治理想有何关联?”通过这种由表及里、由景及情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培养深层思维能力,真正理解词人蕴藏的深沉情感。
三、合作探究促交流,主问驱动共诗悟
在《春望》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围绕诗歌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在进行分组之前,教师首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随后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个层面的问题。第一组探讨春景描写:“国破山河在”与“感时花溅泪”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山河与花草的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为了深化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第二组探讨诗人情感:“烽火连三月”与“家书抵万金”折射出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杜甫其他思乡诗作,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诗人的情感特点。第三组探讨艺术手法:全诗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这些对比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多重对比。第四组探讨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对长安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诗人为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此诗?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在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并相互进行补充和质疑[2]。
四、拓展延伸育创新,主问激发续诗篇
在《诗词曲五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创新性的拓展活动,让古诗词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潼关古今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的历史思考。随后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描写的历史场景如何在现代艺术中重现?”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小组可以创作配乐诗朗诵,选择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配合潼关古道的实景图片,展现“满壁云山”的恢弘气势。为了增强表现效果,教师可以邀请音乐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有的小组可以尝试改编成话剧独白,以独白者的视角重现“千古兴亡”的历史沧桑,教师可以提供表演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历史感悟。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现代诗的形式,重新演绎潼关古今的对比,探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作品展示会,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在艺术创作中传承古诗词的文化价值[3]。
结束语
通过“主问题”设计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我们探索出一条融合情境创设、深度剖析、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的教学新路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化“主问题”教学策略的应用,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应松.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 2024,(03):37-40.
[2]马双,李忆冰.问题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44):78-80.
[3]陈彩仙.统编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自读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