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公共体育形体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践研究
牛伽
郑州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省 郑州市 450064
摘要:本研究聚焦郑州科技学院公共体育形体课,运用教学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深入剖析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机制及成效。从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维度量化评估,并纳入学生主观感受,全面阐释该课程在塑造体态、提升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化革新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大学生体质健康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形体课、公共体育、体质健康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已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关乎个人成长与国家未来的竞争力。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增强学生体魄的核心阵地,其课程架构与教学效能备受瞩目。郑州科技学院的公共体育形体课,秉持创新教学理念,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体系,为学生铺就一条全方位提升体质健康的崭新路径[1]。伴随国家对大学生体测项目的持续推进与深化落实,这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理论,更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精准导航,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郑州科技学院参加公共体育形体课的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未参加该课程的同年级、同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 教学实验法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公共体育形体课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每周安排适量的课时,每课时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在学期之间,会专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体测项目的测试,包括 800 米(女)/1000 米(男)跑、跳远、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等,严格按照国家体测标准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2]。对照组学生则按照学校正常的体育课程安排进行学习,不参与形体课的专项训练,以便在对比分析中清晰地呈现出形体课的独特作用和效果。
2. 问卷调查法
在学期末,针对实验组学生精心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数量经过合理的估算和统计,以确保能够广泛收集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有效回收率足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三、结果
(一)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1. 身高体重
经过一学期的形体课学习,实验组学生的身高在自然生长的基础上未出现因课程因素导致的显著变化,这符合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然而,在体重方面,尽管整体数据上的变化幅度并不十分突出,但通过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课堂观察发现,部分学生的体脂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身体形态的改变虽然在体重数值上可能体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学生的外在形象和自我感知方面却有着显著的提升,使他们更加自信和充满活力。
2. 身体姿态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细致观察以及学生的自我感受反馈可以清晰地发现,实验组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系统的形体课训练后,身体姿态发生了显著的积极变化。原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弯腰驼背、含胸低头等不良姿态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和改善。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挺拔、优雅的站姿、坐姿和走姿,这些良好的姿态习惯不仅使学生在外表上给人一种更加自信、精神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从健康角度来看,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身体保障。
(二)身体素质指标提升
1. 耐力素质
在 800 米(女)/1000 米(男)跑的测试中,实验组学生的耐力水平相较于实验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显著的进步得益于形体课中持续且系统的有氧训练内容。在整个学期的课程中,舞蹈组合练习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连贯的动作和节奏,这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心肺功能,使心肌的收缩力逐渐增强,呼吸的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定期进行的长跑专项训练更是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耐力素质,让他们逐渐适应了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强度,从而能够在耐力测试中表现出更加出色的成绩。
2. 力量素质
立定跳远成绩的显著进步明确地表明了实验组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形体课训练后,下肢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在形体课的教学过程中,专门设计了一系列针对腿部力量的训练动作,如深蹲、踮脚尖等,这些动作能够精准地刺激腿部肌肉群,包括大腿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以及小腿的腓肠肌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和力量耐力。
3. 柔韧性
坐位体前屈测试的数据结果清晰地显示出实验组学生的柔韧性在经过一学期的形体课训练后有了显著的改善。这一成果主要归功于形体课丰富多样且循序渐进的柔韧性训练环节。从课前的全身拉伸活动开始,就为学生的身体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肌肉、肌腱和韧带逐渐进入放松和伸展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全方位地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进行了深度的训练。良好的柔韧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体测项目中的表现,减少因柔韧性不足而导致的运动损伤风险,还能提升身体的舒适度和放松感,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更加轻松、愉悦的身心状态。
4. 速度素质
尽管形体课的教学重点并非专门针对速度训练,但在 50 米跑的测试中,实验组学生的速度依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一积极的变化可能源于多个方面。首先,课程中的快速反应训练,如一些敏捷性练习、舞蹈步伐的快速转换练习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神经系统反应速度,使他们能够在起跑和加速阶段更加迅速地做出反应。其次,通过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包括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的改善,学生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能力得到了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使得他们在跑步过程中能够更加流畅地摆动四肢,更好地发挥身体的力量,从而在速度测试中能够更快地启动和加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身体机能指标改善
1. 肺活量
经过一学期的形体课学习,实验组学生的肺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这一积极的变化与形体课中的呼吸训练和有氧运动密切相关。在热身活动和舞蹈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配合动作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训练能够有效地锻炼呼吸肌,使人体肌肉的力量逐渐增强,从而提高了肺的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能力。同时,随着课程中耐力训练的持续进行,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促使心肺功能不断适应和提升,进而使得肺活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心血管机能
从 800 米(女)/1000 米(男)跑测试成绩的显著提升以及学生在整个形体课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可以合理地推断出,实验组学生的心血管机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形体课中,持续的舞蹈练习和形体动作训练使得心脏的泵血功能逐渐增强,心肌变得更加厚实有力,,血管的弹性也在长期的运动刺激下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讨论
(一)郑州科技学院公共形体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机制
1. 综合性训练模式
郑州科技学院公共形体课所采用的综合性训练模式是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所在。课前精心设计的热身活动,如开合跳、肩膀拉伸、大腿小腿拉伸等,能够迅速提升身体的温度和代谢水平,使肌肉、关节和心血管系统提前进入运动状态,为后续的高强度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在热身活动之后,多样化的形体动作训练全面涵盖了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各种姿态训练动作能够锻炼到身体的核心肌群和深层肌肉,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力量;舞蹈和瑜伽动作的组合练习则在提高身体柔韧性的同时,也注重了身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的培养。此外,定期进行的体测项目专项训练,更是针对国家体测标准中的关键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熟悉体测项目要求的同时,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从而在体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3]。
2. 心理因素的促进作用
除了身体方面的直接训练,郑州科技学院公共形体课对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身体训练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掌握新的形体动作和技能,逐渐克服了自身的身体局限和心理障碍,从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4][5]。这种自信心的增强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在训练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心理 - 行为循环。同时,这种心理因素的促进作用不仅在课程学习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未来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许慈晖,顾叶铭,黄健华,丁俊尧,唐宇轩,邓玉琴.动静相宜:促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探索[J].体育科技, 2024, 45(06):160-164.
[2]巫阿迪,侯晓琳,张汝超,孙传富,肖鑫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训练方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23):94-96.
[3]蔡云晓.初探职业教育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形体课堂多维度教学[J].戏剧之家,2024,No.482(02):182-184.
[4]董佩.HIIT融入高校公共体育形体课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4.
[5]彭文芝,陈珍银.轻器械训练引入高校形体公共选项课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