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分析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田梅
剑阁县羊岭镇人民政府 628348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大众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趋势,而传统文化服务模式供需匹配,创新活力与数字化发展之间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新时期群众文化需求特征入手,对现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服务模式优化的策略。通过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体系建设,增强文化产品和群众需求匹配度;促进文化服务创新融合,提升文化产品互动性吸引力;加快建设数字文化基础设施,提高文化服务智能化水平。研究得出:文化服务模式创新优化会切实增强大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新时代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文化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
引言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需求表现出愈加多元与个性化的态势,文化消费方式逐渐由传统线下活动转向线上与线下融合模式。本文首先对新时期群众文化需求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以及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目前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文化服务创新缺乏动力以及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受到挑战;提出了文化服务模式优化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建立精准化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促进文化服务创新融合发展和加快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期对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的作用。
一、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新时代大众文化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参与方式多样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共荣,很多大众不仅热衷传统戏曲,书法,民间工艺的文化活动,同时也对流行音乐,数字艺术,沉浸式表演等现代文化形式感兴趣。由于需求层次的多样性,文化服务提供者需要在供应方面实施更为灵活的战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1]。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个性化趋势
在文化消费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文化需求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受众群体分化使文化消费偏好更细分,各年龄层,专业,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人群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要求有很大差别。比如年轻人比较喜欢新媒体文化、社交化的文化活动、老年群体比较喜欢传统文化、休闲型的文化消费等方面[2]。个性化内容定制需求的提升和越来阶层民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
(三)群众文化需求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群众文化的需求形式与实现途径。数字技术促使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发生改变,传统实体文化产品已经逐步转变为数字化内容,例如电子书,数字音乐和线上课程,这使得文化资源更容易获得。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发展使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能够更准确契合。比如智能推荐系统能够基于用户兴趣,历史浏览记录和其他数据推送个性化文化内容。
二、当前群众文化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文化资源配置不均,供给模式简单,群众文化参与度较低等方面。城乡之间在文化资源配置上差距很大,城市地区文化设施比较丰富,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农村地区文化资源比较缺乏,造成城乡之间文化服务水平明显不均。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比较单一,很多公共文化机构还在沿用传统供给方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公众多元化需求。
(二)文化服务创新动力不足
尽管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动力仍然不足,导致文化服务体系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很多传统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模式比较固化、不灵活[3]。比如有些文化馆和图书馆服务内容长年不变,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其中。文化内容创意不充分,很多文化产品形式比较单一,没有新颖表达方式,使大众文化体验感薄弱。文化供给端和受众互动机制不够完善,反馈渠道不够有效,使得文化产品很难做到精准匹配。
(三)数字文化服务发展面临挑战
尽管数字化技术给文化服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但是数字文化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部分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差等问题制约着人们对数字文化资源获取。文化数据应用能力不强,很多公共文化机构很难准确掌握公众文化需求,造成文化产品智能推荐与个性化匹配能力弱。
三、优化新时代群众文化服务模式的对策
(一)构建精准化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新时代大众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所以文化服务模式优化的关键是打造精准文化供给体系。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准确定位群众文化需求。政府及文化机构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兴趣喜好等,并形成不同地域,年龄段的文化、职业群体文化需求画像等文化产品供给策略优化。比如通过对社交媒体,文化消费平台数据的分析,就能找到不同人群对传统文化,数字文化和沉浸式体验需求的差异性,从而依此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创建分层分类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提升匹配度。除此之外,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前许多文化资源存在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整体利用率不高。应当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创企业等,通过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推动文化服务创新与融合发展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是提高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文化服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促进文化服务模式创新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增强文化服务吸引力及影响力。积极引进市场化机制推动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协同发展。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虽确保文化服务基本覆盖,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时,文化产品创新缺乏活力。政府需要鼓励社会资本,文化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多主体参与文化服务供给。强化文化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提升群众的文化体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造互动式戏剧、文化体验工作坊、创意市集等,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
(三)加快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推广
数字化时代下,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文化服务模式优化的关键在于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并且促进其广泛运用,从而提升文化服务可及性与智能化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程度,推进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很多文化场馆已经在着手数字化改造工作,比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线上博物馆的建设,云展览的举办等等,但是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与文化机构可增加投资,搭建全国性或者区域性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在线文化资源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为用户提供电子书籍,虚拟展览,在线课程等各类数字文化服务。可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来改善用户的文化消费体验。
总结
新时代广大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对于文化服务模式也有较高需求。但目前我国文化服务体系中还存在供需不匹配,创新动力不强,数字化发展有限等制约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覆盖范围的因素。文化服务模式通过本论文所提出的优化措施会更准确,更高效,更智能,进一步提高公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这些创新策略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服务更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大众精神文化期待。今后,公共文化服务要进一步加深数字技术运用,扩大文化消费场景,推动文化供给智能化、多元化,以推动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璟.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策略分析[J].东方娱乐周刊, 2024(4):0160-0162.
[2] 鹿海波.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思考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 2024(10):256-258.
[3] 扎西群宗.新时代背景下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7):00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