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no.5的“回溯”现象探究与曲式分析

作者

张迎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无词歌》的创作横跨了15年之久,不但运用了浪漫主义乐派的表现形式,同时也继承了古典主义乐派的创作手法,OP.19no5作为《无词歌》系列的开篇之作其一乐章,采用了不典型奏鸣曲式结构,通过灵活的调性布局和主题材料的精心发展,展现了丰富的音乐色彩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同时,作品中的“回溯”现象也展现了作曲家对古典音乐的致敬,使得这首无词歌在音乐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关键词:无词歌;门德尔松;曲式;回溯

一、创作背景

Op. 19是门德尔松八集《无词歌》中的第一集,是这一系列的开篇之作,由6首短小精悍的钢琴小品组成。这一形式的钢琴作品对当时欧洲音乐文化来说是异常新颖的,它的问世在一段时间后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响应,为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索的灵感。【1】当时的乐界,人们乐衷于用填词的方式来升华作品的内涵,门德尔松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文字并不能将作曲家真正的感情表达出来,他更喜爱用音符来表达情感,在游历各国期间,每到一个地方,门德尔松便会给他远在柏林的家人写信,有时他将自己的感想用一个个音符描绘出来寄给家人,他相信他们能读懂其中意思。【2】

二、Op.19no.5的曲式分析

该作品采用了奏鸣曲式或类似奏鸣曲的结构,通过巧妙的调性布局、主题对比与再现、以及丰富的和声与旋律变化,展现出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呈示部(1-33小节)

1、主部(1-11小节)

此作品未使用引子,初始的主部主题由平行的两乐句构成,且均由主调的K四六到属构成开放性半终止,主题动机为升f小调上行分解和弦构成,弱起的属音上行四度跳至主音而后再三度小跳至三级音。旋律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2、连接部(12-18小节)

连接部的旋律是一个上下行旋律构成的大的波浪线,调性由b小调转向副部调性A大调。在15小节使用交替的a小调主和弦,调性色彩对比明显。连接部在17、18小节用属和弦的分解开放结束,方便与后面的副部主题相衔接。

3、副部(19-26小节)

副部调性为A大调,是一个2句体的平行乐段结构。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区,上方声部用分解和弦伴奏;第二乐句系第一乐句的声部互换形式,旋律挪至高音区,并用八度加厚旋律。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

4、结束部(27-33小节)

结束部以不断下行的音阶式旋律和收拢终止式巩固副部调性,最后在33小节以副部调性A大调的主和弦分解和弦形式结束了呈示部。

(二)展开部(34-62小节)

展开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主部主题素材的发展,以四小节为一单位进行转调模进,由a小调上移二度至b小调;第二阶段完全由分解和弦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构成这部分的完全是四五度关系的属七和弦的连续进行;第三阶段是过渡及主调的属音持续音,用以引出再现。展开部中并未展开除主部外的其他任何材料,但其发展的动机分解表现完全符合于一般奏鸣曲式展开部的范式。

(三)再现部(63-77小节)

再现部中仅出现了副部主题和结束部,副部主题与呈示部中除了作了调性附和(同主音的升F大调)外,其余并无大的变化,结束部采用了展开部中使用过的分裂法,仅截取了原先结束部中的前一个半小节的内容而后重复并承接下行进行而成,将原先结束部中剩余的部分化为了全曲的尾声。

(四)尾声(77-86小节)

尾声部分首先引申结束部的部分材料,之后主要以音阶式旋律上下行结束了全曲。尾声的旋律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音阶式的上下行旋律,使全曲在形式上得到了完整的结束。

三、Op.19no.5中的“回溯”现象

《无词歌》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单二部及单三部曲式这种形象与内容都比较简洁的曲式构成,其中还有几首作品创造性的使用了奏鸣曲式这种“大型曲式”,另外还有几首使用了奏鸣曲式与其他结构原则的结合,笔者发现在这位浪漫主义大师的笔下,有些作品所采用的奏鸣曲式竟有了些许“回溯”现象,如:主部和副部都是同一主题或性格相近的主题、近似于古奏鸣曲式结构、连接部使用主题材料写成,起主部第二乐句作用、主要主题由乐段甚至是乐句构成等【3】。笔者选取op.19no5进行详细论证,具体分析如下:

(一)整体结构的“回溯”

首先,其“回溯”体现在整体结构上。展开部的设计尤为独特:它仅仅围绕主部材料进行展开,这一做法本身就带有一种向古典奏鸣曲式致敬的意味。【4】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展开部并未遵循常规在主调上进行,而是巧妙地转至a小调和b小调上进行展开,这种调性布局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色彩,还增加了作品的情感深度。而在再现部,省略了通常在主调上再现的主部主题。如下图:

(二)主题性格的“回溯”

其次,“回溯”还体现在主部与副部主题的性格相似性上。在海顿、莫扎特等古典大师的作品中,主部与副部主题往往呈现出一种相对平和、对比不鲜明的特点,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经典的音乐语言。然而,随着贝多芬等浪漫主义先驱的出现,主副部之间的戏剧性差异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门德尔松身处浪漫主义时期,却选择了一种看似“复古”的做法—让主部与副部主题在性格上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如例1所示)【5】。

四、Op.19No5音乐特点分析

无词歌Op.19No5以不典型奏鸣曲式结构呈现,调性布局灵活多变,从#f小调至A大调再到#F大调,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色彩。主题材料经过精心发展,旋律优美且富有表现力。

(一)不典型奏鸣曲式结构

Op.19no.5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但并非典型的奏鸣曲式,而是省略了主部主题再现的不典型奏鸣曲式。全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逻辑严密的调性布局和主题材料的展开,形成了统一而富有层次感的整体结构,无词歌中的曲式主要以单三为主,奏鸣曲式较少。

(二)调性布局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f小调开始,结尾转向主调的属小调b小调。连接部调性由b小调转向副部调性A大调,并在15小节使用交替的a小调主和弦,调性色彩对比明显。副部主题则完全在A大调上进行,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展开部中,调性经历了从a小调向A大调的模进,再通过属七和弦连续进行的发展手法,最终回归到主调性#f小调。再现部中,副部主题的材料在#F大调上再现,调性回归到主调性的同主音大调,形成调性上的统一。

五、结论

无词歌Op.19No5作为门德尔松《无词歌》系列的开篇之作,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创新精神。该作品采用不典型奏鸣曲式结构,通过灵活的调性布局和主题材料的精心发展,构建了一个统一而富有层次感的音乐整体。同时,作品中的“回溯”现象也展现了门德尔松对古典传统的致敬与创新,使得这首无词歌在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德]门德尔松.无词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11.

[2] 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7:4.

[3] 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言歌》曲式结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1994,04:21-30.

[4] 高佳佳.论门德尔松《无言歌》的旋律风格

[5] [英]尼尔·温伯恩.门德尔松传[M].马新强译.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