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优化研究

作者

李鹏辉 夏秀红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票务系统作为关键组成部分,面临着提升效率与服务水平的挑战。智能化技术的兴起为票务系统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旨在研究如何运用智能化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进行有效优化。

1.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现状与问题

1.1 现有票务系统架构

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多采用“中心化管理 + 终端分散部署”的架构,核心数据集中存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中心数据库,终端设备则包括车站自助售票机、闸机、人工售票窗口等,通过网络与中心系统实现数据交互。架构中包含票务管理、交易处理、清分结算三大核心模块,票务管理模块负责票卡发行、定价调整、参数配置;交易处理模块实时处理乘客购票、检票等交易数据;清分结算模块则在多线路运营的城市中,完成不同线路间的费用拆分与结算。此外,部分城市已接入“交通一卡通”系统,实现地铁与公交、轮渡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票务互通,但跨系统数据交互仍依赖传统接口,整体架构在灵活性与扩展性上存在一定局限,难以快速适配新型票务模式与服务需求。

1.2 存在的效率问题

现有票务系统在运行效率上存在多环节瓶颈,影响整体运营流畅度。在交易处理环节,高峰时段大量乘客同时购票、检票,易导致系统响应延迟,如自助售票机因数据传输拥堵出现购票界面卡顿,闸机因验证数据处理缓慢出现通行排队;在清分结算环节,多线路运营场景下,传统清分算法依赖固定规则,无法实时处理动态变化的客流数据,导致清分周期较长,影响各线路运营企业的资金结算效率;在设备运维环节,终端设备故障监测依赖人工巡检,无法实时感知设备运行状态,如闸机卡票、售票机缺票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与修复,需乘客反馈后才能启动维修流程,进一步降低系统运行效率,尤其在早晚通勤高峰,效率问题易引发站点客流拥堵。

2.智能化技术在票务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2.1 大数据与精准票务管理

大数据技术为票务系统提供精准化管理能力,实现从“粗放管理”向“精细运营”转变。通过采集乘客购票时间、线路选择、支付方式、换乘路径等海量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客流分布规律与票务消费特征,可动态调整票务策略:如针对高峰时段特定线路的大客流,推出“高峰时段折扣票”引导错峰出行;根据不同区域乘客的支付习惯,优化自助售票机的支付方式配置。同时,大数据可支撑精准清分结算,通过实时分析各线路的客流交互数据,动态调整清分比例,避免传统固定规则导致的结算不公,缩短清分周期,提升资金流转效率,此外还能预判票务风险,提前制定防范措施,保障票务系统安全运行。

2.2 人工智能与智能客服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票务系统客服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升级,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与适配性。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的智能客服系统,可通过车站语音交互设备、官方APP 聊天窗口等渠道,24 小时解答乘客票务咨询,如票价查询、优惠政策解读、购票流程指导等,且能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回答准确率,减少人工客服压力;利用图像识别技术优化检票环节,实现“刷脸检票”,乘客无需携带票卡或手机,通过面部特征即可快速通行,解决忘带票卡、票卡损坏等问题,同时对特殊群体进行智能识别,如识别到轮椅乘客时,自动开启闸机宽通道并推送协助请求至工作人员。

2.3 物联网与票务设备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实现票务终端设备的“互联化、智能化”,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与运维效率。通过在自助售票机、闸机、票卡等设备中嵌入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传输至物联网平台,运维人员可远程监控设备状态,发现异常时自动触发预警,及时安排维修,避免人工巡检的滞后性;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票卡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在票卡中植入芯片,跟踪票卡发放、使用、回收、报废等环节,精准掌握票卡流向,减少票卡丢失、损坏造成的资源浪费。

3.票务系统优化对策

3.1 系统架构升级策略

票务系统架构升级需构建“云边协同 + 分布式部署”的新型架构,提升系统灵活性与扩展性。采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中心云平台,集中存储与处理海量票务数据,同时在车站部署边缘计算节点,承担本地实时交易处理,减少中心云平台压力,降低数据传输延迟,确保高峰时段系统响应速度;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替代传统集中式数据库,将票务数据按线路、区域进行分片存储,避免单一节点故障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同时提升数据读写效率,支持多线路、跨城市票务系统的快速对接。

3.2 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数据安全保障需构建“多层防护 1+ 全流程管控”体系,确保票务数据安全。在数据采集环节,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对乘客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仅保留必要的票务关联字段,避免原始敏感信息泄露;在数据传输环节,使用加密传输协议,防止数据在中心系统与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时被截取、篡改,同时建立数据传输校验机制,确保数据完整性;在数据存储环节,采用分区存储与备份策略,核心票务数据实时同步至异地备份中心,防止自然灾害、设备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同时设置访问权限管控,不同岗位人员仅能获取职责范围内的数据,避免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在数据使用环节,建立数据使用审批制度,任何单位或个人调用票务数据需经过合规审批,同时全程记录数据使用日志,便于后续追溯,此外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与漏洞检测,及时修复潜在安全风险。

3.3 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服务质量提升需围绕乘客全流程票务体验,从“便捷性、包容性、透明性”三方面优化方案。在便捷性上,整合多元化购票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乘客可通过官方APP、小程序完成购票、退票、改签,线下自助售票机支持多支付方式与语音辅助操作,同时推广“一码通行”“刷脸通行”,减少实体票卡依赖;在包容性上,针对特殊群体优化服务,如在自助售票机设置“老年模式”(放大字体、简化界面),在闸机旁增设人工协助窗口,为残障人士提供预约检票服务,且保留现金购票、纸质票卡等传统服务选项,避免“数字鸿沟”;在透明性上,构建统一的票务信息查询平台,整合票价规则、优惠政策、换乘费用、故障通知等信息,通过车站电子屏、APP推送等方式实时更新,同时建立票务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乘客遇到票务问题(如多扣费、检票失败)时,可通过智能客服或人工窗口快速核实与解决,提升乘客对票务服务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结束语:综上所述,智能化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深入分析和智能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提出的优化对策有望提升票务系统的整体性能,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付保明,张宁,张鲁栋,陆海亭.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23,14(05):169-171.

[2]魏璐璐.基于“互联网+”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研究[J].科技风,2021,16(06):78.

[3]李亚.基于“互联网 + ”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15(0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