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活教育”视域下幼儿园自然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何云霞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十一幼儿园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儿童与自然的距离逐渐拉大,“自然缺失症”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活教育”理念强调“以幼儿为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活教育”视域下,幼儿园自然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通过真实体验引导幼儿理解生命本质、建立情感联结的过程。本研究结合多所幼儿园的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重构、环境创设、活动创新及协同育人,实现自然课程与生命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课程目标重构:从知识传授到生命认知的螺旋式发展

生命教育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的递进规律,在“活教育”理念下,课程目标要聚焦幼儿对生命本质的探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生命现象、亲身体验生命过程、深刻反思生命意义,逐步构建完整生命认知。我园以“生命成长”为核心,设计“自然种植—生活探索—兴趣延伸”三级目标体系。幼儿先观察植物生长,接着探索生活中生命间的联系,最终理解生命循环,内化出对生命的敬畏。

在《萝卜来了》课程中,教师以幼儿对萝卜的兴趣为切入点,通过菜市场考察、种植实践、亲子手工等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萝卜的种类与构造。随着课程深入,教师引入“萝卜的生命周期”主题,组织幼儿观察萝卜从种子到枯萎的全过程,并讨论“为什么萝卜会死”。幼儿通过绘画记录、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对生命消逝的理解,最终形成“生命有限但价值永恒”的初步认知。

二、环境资源整合:从单一空间到生态系统的立体化构建

“活教育”秉持“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理念,对教育环境提出真实性、互动性与开放性的要求。幼儿园需突破传统教室的局限,把自然角、种植区、饲养区等巧妙融合,打造“生命教育实践场域”,构建“观察—体验—创造”的完整闭环,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生命。

以幼儿园为例,其以“一园一山一水”为资源脉络,搭建起“自然角—种植园—生态池”三级环境体系。在自然角,幼儿饶有兴致地观察蚯蚓分解落叶,直观地看到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进而理解生态循环的奥秘。种植园里,幼儿亲身参与番茄从播种、浇水、施肥到结果的全程照料,在日复一日的悉心呵护中,深切体验到生命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生态池中,幼儿定时喂养金鱼,仔细观察水质变化,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生命的生存环境,从而学习到责任与担当。

教师还充分挖掘园所周边资源,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公园,开展“寻找城市中的自然”活动。幼儿在公园中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的花草、昆虫,感受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进一步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空间边界,让生命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生根发芽。

三、活动形式创新:从预设课程到生成课程的动态化设计

“活教育”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重要理念,深知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的本能途径。幼儿在游戏中能自由探索、大胆想象,以自身独特的方式理解周围事物。生命教育涵盖诸多抽象概念,如生命的诞生、成长、消逝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等,对幼儿而言较难理解。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探究等游戏化形式,能把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有趣的具体体验。

就像以“山水”为主题开展的课程,设计“山体探秘”“水质检测”等项目活动。幼儿在“山体探秘”中化身小小探险家,通过观察山体的岩石、植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水质检测”里模拟科学家,利用简单工具检测水的各项指标,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在这样充满乐趣的游戏中,幼儿不知不觉理解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幼儿教师以“柿子”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多感官探索—美食制作—文化传承”三阶活动。幼儿先通过闻果香、摸果皮、观果形,全方位感知柿子的特点。制作柿饼时,他们参与采摘、削皮、晾晒等环节,体会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听相关传说,感受自然与文化联系。后期幼儿自发保护柿子树,教师开展“校园植物认养”活动,让生命教育从认识自然延伸到承担社会责任。

四、家园社协同育人:从孤立教学到社会支持的生态化网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幼儿主要借助观察与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这一理论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关键指引。生命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幼儿园内部,而应充分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构建“幼儿园引导—家庭实践—社区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以“自然种植课程”为例,幼儿园要求家长参与“家庭种植打卡”活动。家长和幼儿一同在家中照料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将这些过程分享到班级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观察到植物的生命历程,还能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学会照顾和责任。班级群里大家分享经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

在“小麦的成长之旅”主题课程中,教师携手当地农户开启“田间课堂”。幼儿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小麦播种、灌溉、收割等农事劳作,真切领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刻内涵。通过与农户深入交流,他们知晓了传统小麦种植的智慧,对自然和劳动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在社区举办的展览活动中,幼儿积极向居民宣传节约粮食理念,把所学知识广泛传播。课程结束后,家长欣喜反馈,幼儿在家主动承担家务,责任感显著提升。社区也借鉴幼儿园种植经验,在社区花园推广,形成良好循环。

结束语:“活教育”视域下的幼儿园自然课程生命教育,本质是“以自然为师、以生命为本、以社会为镜”的教育实践。通过课程目标重构、环境资源整合、活动形式创新及家园社协同育人,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形成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价值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科技 + 自然”的融合模式,如利用 AR 技术模拟生态系统,或通过大数据分析幼儿生命认知发展轨迹,为生命教育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媛.践行生命教育润泽生命成长——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2024(10):50-51.

[2]朱水莲.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活教育"——记南京市鼓楼幼儿园青年教师组教研活动[J].动漫界:幼教 365,2020(28):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