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与创新应用
谢永乐
武功县绿野中学 陕西省咸阳市 712203
引言:高中生物课程涉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抽象领域,传统讲授式教学易导致学生陷入"听懂了但不会用"的困境。人教版教材强调"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两大核心素养,要求教学必须实现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认知场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生命规律,例如通过模拟"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角色扮演活动,将抽象的免疫过程转化为直观的互动体验。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情境创新激活生物课堂。
一、生活化情境:让微观世界"看得见"
在《分子与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章节教学中,针对传统教学依赖静态示意图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笔者设计了“细胞膜模型制作与运输实验”情境。首先通过情境创设,提供葡萄干、琼脂、食用色素等生活化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制作动态细胞膜模型。模型中,葡萄干模拟磷脂分子头部,琼脂构成疏水尾部,食用色素代表不同溶质,通过调整材料比例呈现膜的流动性特征。
在问题驱动环节,设置“腌制萝卜为何出水”“海水鱼在淡水中的生存困境”等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运用模型解释渗透现象的兴趣。学生操作模型时发现,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食用色素稀释液)会通过膜孔向高浓度区域扩散,而高浓度溶质无法反向通过,直观呈现渗透作用的双向性。
深度探究阶段,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浓度溶液中模型的质量变化,发现水分子扩散速率与浓度差呈正相关,但方向始终遵循“从相对含量高向相对含量低区域移动”的规律。这一过程不仅纠正了“水分子单向流动”的常见误解,更通过模型操作强化了对磷脂双分子层动态结构的理解。最终多数学生能自主用模型演示主动运输(如钠钾泵)与被动运输的差异,实现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概念的升华。
二、问题链情境:构建逻辑推理的"脚手架"
在《遗传与进化》“减数分裂”教学中,笔者创设“侦探破案”式情境以破解传统教学抽象性难题。以“农场一匹染色体异常白马(67 条)”为悬念导入,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追溯病因。这一真实问题情境迅速激发学生探究欲,将减数分裂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推理任务。
问题链设计遵循认知逻辑:首先通过“正常马体细胞染色体数及配子染色体数”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建立基础框架;随后抛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的后果”,引导其预测异常配子类型,渗透“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数目变异”的核心概念;最后结合家系图分析异常染色体来源,培养证据推理能力。每个问题均以“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路径推进,形成完整探究链条。
思维可视化环节引入磁贴板工具,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磁贴代表同源染色体,动态演示减数分裂各时期行为。教师故意设置“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未分裂”等错误示范,通过同伴纠错强化对“染色体行为阶段性”的理解。学生操作中发现,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正确分离,才能保证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这种具身认知方式使抽象过程具象化,课后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能自主迁移知识,准确分析“人类21 三体综合征”等病例中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时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跃升。
三、跨学科情境:打破学科壁垒的"融合剂"
在《稳态与调节》“血糖平衡”章节教学中,笔者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开发“糖尿病管理模拟系统”,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沉浸式学习情境。学生化身“虚拟患者”,通过调节饮食结构、运动强度、胰岛素注射剂量等参数,在模拟系统中观察实时血糖波动曲线。这一动态交互过程将抽象的激素调节机制转化为可视化的数据变化,例如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后,系统即时显示血糖飙升并触发胰岛素分泌高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进食-血糖升高-激素调节”的连锁反应。
跨学科融合贯穿任务全程:生物层面需解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拮抗作用;数学层面通过分析曲线斜率与激素浓度的函数关系,归纳出“负反馈调节维持稳态”的规律;信息技术层面则要求学生使用Python 编写简化版模拟程序,理解变量控制对系统输出的影响。例如有学生发现调整“胰岛素敏感性系数”参数可显著改变血糖下降速率,进而联想到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社会议题延伸环节引发深度思考,学生结合外卖食品高糖高脂的特点,讨论“即时配送如何改变现代人饮食节奏”,并设计“智能手环预警高血糖”的功能原型。这种从科学原理到生活应用的迁移,促使 87% 的学生不仅能完整阐述血糖调节的负反馈机制,更主动查阅 CGM 技术资料,提出“利用大数据优化个体化控糖方案”的创新设想,实现了知识掌握到社会责任意识的升华。
四、虚拟仿真情境:突破时空限制的"新课堂"
在《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培养”教学中,针对实验条件受限问题,笔者引入 VR 技术打造虚拟实验室,突破现实空间与资源壁垒。学生佩戴VR 设备后,可沉浸式进入三维无菌操作间,通过手势交互完成培养基配制、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灼烧等关键步骤。系统实时捕捉操作细节,如手部是否跨越无菌区、灭菌时间是否达标,并即时给予语音提示与视觉反馈,将抽象的无菌规范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训练。
对比实验环节设置“未灭菌培养基出现菌落”“接种环未冷却烫死菌种”等故障情境,迫使学生从污染结果倒推操作失误点,深化对“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成功关键”的认知。数据追踪功能则自动记录操作时长、器械取用顺序等维度数据,生成包含错误类型分析、改进建议的个性化报告。
这种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使虚拟情境组学生的无菌操作合格率显著提升,且能自主列举培养皿未密封、超净台紫外灯未预开等常见污染源,实现了从“模仿操作”到“原理内化”的跨越,为生物技术实践类课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结束语: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应用,本质上是将生物学从"纸面科学"还原为"生活科学"。通过生活化情境降低认知门槛,问题链情境培养逻辑思维,跨学科情境拓展应用视野,虚拟仿真情境突破实践限制,四种策略共同构建起"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新型课堂生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AI 技术如何实现情境的个性化适配,以及如何通过情境教学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测评改革,让生命教育真正"活"起来、"深"下去。
参考文献:
[1]蒲丽娟.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18):0239-0241.
[2]孟金华.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以巴中中学为例[D].西南大学,2022.
[3]陈晖.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六).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