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料碱活性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作用机制
李子森 韩莉华 樊仕文 杨伟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山西大同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山西大同 037003
引言
混凝土由水泥、骨料、水及外加剂按比例配制而成,其中骨料占比超 60% ,其性能对混凝土整体质量至关重要。随着基建工程向高耐久性、长服役周期发展,骨料碱活性引发的碱 - 骨料反应(AAR)逐渐成为制约混凝土结构寿命的核心问题。AAR 是骨料中活性成分(如活性硅、白云石)与水泥水化产生的 NaOH、KOH 等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膨胀性产物,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应力,进而引发微观结构破坏,最终表现为宏观开裂、强度衰减,甚至结构失效。
早期工程中,因对骨料碱活性重视不足,多地出现桥梁、大坝等混凝土结构因 AAR 提前劣化的案例。例如某水库大坝建成后 5 年,表面出现不规则网状裂缝,检测发现骨料中含大量活性硅,与水泥碱发生 ASR 生成膨胀凝胶,破坏了混凝土微观结构。因此,深入研究骨料碱活性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作用机制,明确反应过程与微观劣化的关联,对指导工程中骨料选择、抑制 AAR 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骨料碱活性的主要类型与反应特性
骨料碱活性指骨料中能与水泥浆体中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根据活性成分与反应机理差异,主要分为两类:
(一)碱 - 硅酸盐反应(ASR)
ASR 是最常见的 AAR 类型,发生于含活性硅的骨料(如蛋白石、玉髓、火山玻璃等)与水泥碱之间。水泥水化过程中,C3S、C2S 与水反应生成 Ca (OH)2,同时释放 Na+, 、 K+ ,使浆体 pH 值维持在 12.5-13.5 的强碱性环境。活性硅骨料表面的 Si-O 键在高碱环境下被破坏,生成可溶性硅酸钠(Na2SiO3)或硅酸钾(K2SiO3),随后与 Ca (OH) 2 反应生成碱硅凝胶( Na2O. CaO· SiO2· nH2O)。该凝胶具有强烈吸水性,吸水后体积膨胀(膨胀率可达 300%-500% ),若凝胶被包裹在混凝土内部无法自由膨胀,会产生内应力,引发微观结构破坏。
(二)碱 - 碳酸盐反应(ACR)
ACR 主要发生于含白云石(CaMg (CO3) 2)的碳酸盐骨料与水泥碱之间,反应条件更苛刻(需骨料含特定白云石结构、浆体碱浓度较高),因此工程中发生率低于 ASR。反应时,水泥浆体中的 OH - 优先与白云石中的 Mg2+ 反应,生成 Mg (OH) 2( brucite)和 CaCO3,同时释放 CO32 - 与 Na+, 、 K+ 结合生成 Na2CO3。反应过程中,Mg (OH) 2 体积膨胀(较原白云石体积增加约 148% ),且 CaCO3 晶体在骨料 - 水泥石界面沉积,导致界面区应力集中,破坏微观结合状态。与 ASR 不同,ACR 无明显凝胶生成,其微观劣化主要源于固相产物膨胀与界面沉积。
二、骨料碱活性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作用机制
混凝土微观结构包括水泥石(水化产物)、骨料及两者之间的界面过渡区(ITZ),其中 ITZ 是微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 AAR 的主要作用区域。骨料碱活性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各微观区域的组成、结构与结合状态,最终导致整体劣化。
(一)对界面过渡区(ITZ)的破坏
ITZ 是骨料与水泥石之间厚度约 10-50μm 的薄层区域,初始状态下因骨料表面水膜较厚,水化产物排列松散,存在较多孔隙与微裂缝。当骨料含碱活性成分时,AAR 优先在 ITZ 发生:
ASR 对 ITZ 的影响:活性硅骨料与水泥碱反应生成的碱硅凝胶,首先在ITZ 聚集。凝胶吸水膨胀时,对周围水泥石产生挤压应力,导致 ITZ 原有孔隙扩大,同时产生新的微裂缝。随着反应持续,凝胶通过裂缝向水泥石内部渗透,进一步加剧 ITZ 与水泥石的分离,使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强度下降。电镜观察显示,发生 ASR 的混凝土 ITZ 厚度较正常混凝土增加 2-3 倍,且界面处出现明显的凝胶填充与裂缝。
ACR 对 ITZ 的影响:白云石骨料与水泥碱反应生成的 Mg(OH)2 晶体在ITZ 沉积,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膨胀应力,挤压周围水化产物(如 C-S-H 凝胶),导致 ITZ 结构疏松;同时生成的 CaCO3 晶体在界面形成不规则堆积,破坏了水化产物与骨料表面的紧密结合,使 ITZ 成为应力集中区,易在外界荷载或温
度变化下产生宏观裂缝。
(二)对水泥石孔隙结构的改变
水泥石的孔隙结构(孔隙率、孔径分布)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与渗透性。AAR 通过生成膨胀产物或消耗水化产物,改变水泥石孔隙特征:
ASR 的作用:碱硅凝胶在水泥石内部孔隙中填充,初期可降低孔隙率,但随着凝胶吸水膨胀,会撑裂水泥石,产生贯通性孔隙。同时,反应消耗水泥浆体中的 Ca(OH)2 ,导致 C-S-H 凝胶因缺乏 Ca2+ 而发生分解,生成无胶结能力的 SiO2 凝胶,进一步增加水泥石孔隙率。试验表明,发生 ASR 的混凝土水泥石孔隙率较正常混凝土升高 5%-10% ,且大于 50nm 的有害孔隙占比显著增加。
ACR 的作用:ACR 生成的 Mg(OH)2 晶体体积膨胀,会挤压水泥石中的毛细孔,使小孔径孔隙转化为大孔径孔隙;同时反应消耗 OH-,抑制水泥后续水化,导致水化产物不足,水泥石结构更加疏松。此外,CaCO3 晶体在孔隙中沉积,虽能部分填充孔隙,但晶体间的间隙反而增加了水泥石的渗透性。
(三)对微观结合状态的劣化
混凝土的宏观性能依赖于水泥石、骨料及 ITZ 的微观结合状态。AAR 通过破坏三者的结合,导致整体性能下降:
骨料与水泥石粘结失效:AAR 引发的 ITZ 裂缝与结构疏松,使骨料与水泥石的机械咬合力和化学粘结力显著降低。例如,发生 ASR 的混凝土,其骨料- 水泥石粘结强度较正常混凝土下降 30%-50% ,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料剥离。
水泥石自身结构破坏:ASR 消耗 C-S-H 凝胶与 Ca (OH) 2,导致水泥石胶结能力下降;ACR 生成的 Mg (OH) 2 与 CaCO3 无胶结性能,替代了原有水化产物,使水泥石结构强度降低。微观力学测试显示,受 AAR 影响的水泥石弹性模量较正常水泥石下降 20%-30% ,易发生塑性变形。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调控方向
(一)现存问题
活性骨料识别精度不足:传统骨料碱活性检测(如岩相分析、快速砂浆棒法)对低活性骨料的识别准确率较低,易出现误判,导致工程中使用潜在活性骨料。
反应过程动态监测困难:AAR 是缓慢持续的过程,现有技术(如电镜、X 射线衍射)难以实时追踪微观结构变化,无法准确掌握反应发展阶段。
多因素耦合作用研究欠缺:实际工程中,AAR 常与冻融、碳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但当前研究多聚焦单一因素,对耦合作用下的微观劣化机制认识不足。
(二)调控方向
优化骨料筛选:采用 “岩相分析 + 加速老化试验” 组合方法,提高低活性骨料识别精度;优先选用非活性骨料(如花岗岩、石灰岩),减少活性骨料使用。
添加化学抑制剂:在混凝土中掺入锂盐(如 Li2CO3)、粉煤灰等抑制剂,锂盐可与活性硅反应生成非膨胀性产物,粉煤灰可吸收水泥浆体中的碱,降低碱浓度,抑制 AAR 发生。
改进微观结构设计:通过优化水灰比、掺入纳米 SiO2 等方式,改善 ITZ 结构,减少初始孔隙,提高混凝土对 AAR 的抵抗能力;同时采用纤维增强技术,抑制微观裂缝扩展,延缓宏观劣化。
四、结语
骨料碱活性通过引发碱 - 骨料反应(ASR、ACR),从界面过渡区破坏、水泥石孔隙结构改变及微观结合状态劣化三个维度,对混凝土微观结构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混凝土宏观性能下降与结构耐久性降低。明确这一作用机制,是解决工程中 AAR 问题的核心前提。
参考文献
[1]赵思源, 周志伟. 低碱水泥对碱活性骨料膨胀行为的抑制效应[J]. 新型建筑材料, 2021, 48(12): 1-6.
[2]黄晓明, 林涛. 碱活性骨料在复合掺合料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研究[J]. 材料导报, 2020, 34(22): 22087-22093.
[3]孙浩然, 吴静. 骨料碱活性与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协同作用机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9, 52(S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