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与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陆展

国家能源集团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银川分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1

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其效能直接影响项目投资目标的达成与建设主体的经济效益。信息不对称、市场波动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等外部环境挑战,以及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重结算轻前期”、“控制滞后”、“信息孤岛”等内生性缺陷,共同催生了对全过程动态管理的迫切需求。该模式强调成本管控的前瞻性、连续性、适应性与集成性,要求管理视角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手段实现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管理目标服务于项目价值最大化。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全过程动态管理框架下的成本控制策略体系,为提升工程建设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决策与设计阶段造价管控的关键性策略

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作为工程价值形成的源头,对项目最终造价具有决定性影响。此阶段的成本控制核心在于强化前期论证深度与技术经济协同。投资估算的精准性依赖于对项目功能定位、建设标准、技术方案及市场环境的系统性研究与多方案比选,需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深度挖掘性价比最优方案。设计阶段应推行限额设计,将投资目标科学分解至各专业及各分项工程,严格执行设计标准控制,防止设计过度保守或盲目追求功能冗余。建立设计方案与造价指标的动态联动机制,要求设计单位实时响应造价咨询反馈,通过多轮优化迭代平衡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强化设计概算评审环节的权威性,将其作为控制设计阶段成本溢出的核心闸口。

二、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环节的成本精细化控制

招投标是确定项目主要成本构成的关键环节,合同则是界定建设主体间权责利关系的基石。招标文件应提供详尽、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及项目特征描述,最大限度消除理解歧义与不平衡报价风险,同时科学设置评标办法,引导投标人在合理利润空间内基于自身优势进行竞争性报价。合同管理须前置成本控制思维,采用标准化合同范本基础上,针对项目特性精心设定与造价密切相关的核心条款,如价格调整机制、变更签证程序、支付规则、索赔时限及违约责任等,构建明晰、可操作的动态调价与风险分担框架。强调合同的动态执行监控,确保所有涉及造价变动的指令(如变更、索赔)均符合合同约定的程序与计价原则。

三、施工执行阶段成本的动态监控与精确计量

施工阶段作为造价变动的高发区,其管控效能直接决定成本目标的实现程度,需构建“流程规范-数据穿透-风险预控”三位一体的动态治理框架。工程变更管理必须超越被动审批模式,建立全链条动态评审机制:从变更动因的技术经济双维度溯源(如设计缺陷、地质条件变化或业主需求调整),到实施前的多方案比选与造价影响仿真模拟,直至变更指令的闭环追踪与执行反馈,确保变更决策始终服务于成本受控目标。现场签证管理需植入双重验证逻辑——监理方对事项真实性与工程量的现场核验,与造价咨询方对计价规则符合性及费用合理性的同步审核,杜绝事后补签导致的计量失真。进度款支付审核应强化支付边界条件智能校验,通过BIM 模型与物联网(IoT)进度传感数据的交叉验证,动态匹配合同支付节点、实际完成量及质量评级结果,实现“量-价-质”三维联审。核心支撑在于构建全域透明的动态成本数据库:整合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的物料消耗数据、AI 图像识别的进度影像数据、电子签批的变更流程数据,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成本偏差的毫秒级预警与根因定位,为管理者提供动态干预的决策窗口期。

四、竣工结算与后评估阶段的闭环管理机制竣工结算是对项目最终造价进行审核确认的核心环节,而后评估则是对前期管理效能的回溯性检验。竣工结算管理重在程序严谨与依据充分,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结算时限、报送资料要求及审核流程,全面复核结算书的完整性、准确性,重点审查变更签证、暂估价调整、索赔费用等争议高发点,确保结算金额真实反映合同履行成果。项目后评估应系统总结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经验教训,重点分析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及其根源,评估各阶段控制策略的执行效果及管理流程的适应性。将后评估成果转化为知识资产,用于优化后续项目的估算指标、改进管理流程设计、提升风险管理预案水平,形成管理闭环。

五、全过程动态管理的优化路径与集成支撑

实现高效的全过程动态成本控制,需突破传统管理模式藩篱,构建多维支撑体系。首要任务是打破组织壁垒,推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多元主体基于共同造价目标建立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实现信息无缝流转与责任共担。大力引入BIM、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成化的动态造价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项目海量成本数据的实时采集、结构化存储、智能分析与可视化呈现,为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和科学决策提供强大数据引擎。建立贯穿项目始终的造价风险动态识别、评估与预案体系,尤其关注市场价格波动、政策法规调整、地质条件变化等外部风险以及合同漏洞、管理失误等内生风险。最终,管理成效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常态化、制度化的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循环,将各阶段监控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流程优化与管理提升的行动。

结论

在工程建设复杂度与不确定性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本研究系统论证了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传统的静态化、碎片化成本管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的动态演化特征,亟需构建覆盖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至后评估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强化源头控制(决策设计阶段的价值工程优化与限额设计刚性约束)、契约化管理(招投标环节的风险预控与合同动态调价机制)、实时化监控(施工阶段的变更精准计量与支付联动审核)、闭环化反馈,四维协同形成成本控制的动态闭环。动态管理的效能实现依赖于两大支柱:技术赋能(BIM、大数据构建成本实时预警与决策平台)与机制创新(跨主体协同责任链与风险动态分担框架)。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成本偏差智能诊断、区块链在合同履约溯源中的应用潜力,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跃迁,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投资价值最大化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浅析应用价值工程控制市政工程造价[J].石雪强,唐海鹏.珠江水运,2020,(03):69-70.

[2]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策略[J].吴春英.四川建材,2021,47(12):207-208.

[3]基于 BIM 技术的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J].宋靖华,朱羽翼,游绍勇.建筑经济,2020,41(05):88-91.

[4]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的控制方法[J].伍岳青,丁一,游清霞.住宅与房地产,2019,No.551(28):31-31.

[5]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J].张素景.居舍,2021,(29):155-156.

[6]市政工程项目造价成本控制和管理分析[J].范斌.工程技术研究,2018,3(0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