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钱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前言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逐步融入各行各业当中。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部在 2024 年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地意见,即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现阶段大部分教师的数字能力还普遍停留在数字教学的浅显阶段,这并不符合当前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将从思想、能力、技术以及资源这四个层面提出系统性的对策建议,具体观点如下。

1 培养数字化意识,深化数字教学理念

在当前数字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应将数字化意识的思想根基,从数字教学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内在自觉[1]。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的深入学习,将数字化转型划归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之下,引领教师深入认识到提升数字胜任力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践行教育家精神与培养民族复兴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学校应以教育部的相关标准为总纲,并结合本校与本区域产业的特色,与合作企业一同制定符合本校以及企业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数字胜任力教学标准。将标准与教师的日常考核、年度评优、职称评聘等评奖机制进行紧密联系,让数字化教学从表面执行落实为实际应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此外,教师的数字化意识培养与深化数字教学理念及院校的领导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院校领导可以通过学校在校内设立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专项奖金,用于鼓励与激发教师深度了解学校合作企业所需数字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将总结出来的需求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培养数字化意识与深化数字教学理念,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进而推动整个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进程。

2 提升数字化能力,数字赋能教育改革

现阶段,部分院校的数字赋能教育还无法准确覆盖数字化教育的高要求,且部分院校还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能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问题[2]。为此,应通过系统性地培养与实践,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再造与升级,以此推动数字技术与数字教学的统一进程。在此过程中,应对全校教师个人的数字化能力进行有效梳理,并根据其结果将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划分成不同层级,以便为不同能力的教师提供差异化的培训方案,以此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能力提升方案。同时,根据其梳理结果从中选拔出数字化能力强的教师,通过联合相关行业,制定贴合实际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内容,将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以及新要求及时和学校的教育课程相互结合。在数字赋能的教育改革上,不再单单依赖于传统的纸质化、固定化教材,应大力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新形态数字化教材,以此适应数字化教育的新需求。除此之外,应加强教师的数字化培训,选拔出一批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或者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使教师能够通过接触真实的产业环境与实践平台,进一步积累经验,并将自身经验应用于数字赋能教育的改革中。

3 设立技术支持部门,提升技术感知易用性

提升教师数字技术感知易用性的核心,是消除教师对于新型数字技术的畏惧与本能的抵制。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依赖于自身的教育经验,对于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看好,再加上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的速度较快,部分教师无法通过自学迅速掌握一门新的数字技术。为此,学校应建立一个专业的、懂教育的后援技术支持部门,在引进新型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同时,为对应工具制定详细的、保姆级的工具使用教学手册,实时实地的为教师解决从工具安装调试到后期应用常见问题的全方位细节讲解,帮助教师快速的接收新型的数字技术,以确保从源头上降低教师使用新型数字化教学工具的难度。此外,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与技术基础的教师制定分层教学方案,以此满足不同能力教师的学习需求,让每位教师均能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创建技术支持部门,可以为教师提供坚实的技术使用支持力,消除教师对新型数字技术产生的技术焦虑,从而提升教师数字技术感知易用性。

4 借鉴数字技术范例,加强技术感知有用性

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感知有用性的核心,是在教师面前凸显出数字技术的价值与自身职业发展的关联性。部分教师对于数字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误解,认为传统教学方法才是教育学生的根本,数字技术的加入并不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推广真实的数字化促进教学的精准范例,以会议或者教学交流会等形式,利用范例的影响力增强教师对数字技术价值的认同感。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数字范例项目,通过模仿实际范例中的教学流程、技术应用方式和互动环节,让教师亲身体验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前后对比,在教师面前直观地展示出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价值,以此让教师更加认可数字技术的有用性。此外,学校应建立对应的奖励机制与绩效评定,让教师意识到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的职业发展回报。通过借鉴数字技术范例,可以有效消除教师对数字技术的误解,增强教师对数字技术感知有用性,从而促使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5 优化资源体系,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当前,教育行业正在与数字技术进行深度的融合,优化学习资源不仅能够提升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质量,还能够解决数字化教育所面临的实践困境[3]。为此,应推动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主体,建立权责清晰的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机制,以此形成长期有效且紧密结合的合作模式。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从浮于表面的参观学习转向实地实践工作,通过学校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相关数字化岗位进行专项实践,也可大力引进企业数字化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且资深的工作者,进行专项课程开发与授课,以此形成双向互动的模式,在提升校内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专项的人才资源。在此过程中,为激活企业实际参与的内在动力,还需要学校主动联合行业协会,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以确保企业能够更为便捷地享受到相关政策的福利待遇,并鼓励院校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工艺改进研究以及员工数字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在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为院校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6 结论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教育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难题。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推动教师数字胜任力升级的核心,在于构建校企协同的培养机制,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富有逻辑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师的意识培养做起,对其能力进行强化,将其技术进行实践,以及优化其学习资源。在通过这五个维度的共同推进下,才能有效突破传统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局限性,从而促进教师数字化专业素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最终培养出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业性“双师型”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 冯莉.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路径[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4, 26(3):53-58.

[2] 余胜泉.推进教育数字化“云升级”[J].北京观察, 2023(11):14-14.

[3] 李琳娜,赵大志.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24(29).课题:2024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