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种植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思考与建议
刘仲梅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镇林业工作站 717600
引言
森林防火工作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林业资源安全使用以及保护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要素。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近几年各地区频繁发生森林火灾,遭到巨大损失,且后期森林恢复工作难度大。因此,目前森林防火工作开展,需要注重林业种植技术的应用,将二者相结合,发挥该技术调整种植树种、控制植被密度以及优化植被配置等功能和作用,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火灾隐患。
1.林业种植技术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积极影响
首先,植被类型不同,其火灾抵御能力表现也有着明显差异;在森林防火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合理应用林业种植技术,优选抗火耐火性树种,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同时也能达到抑制火势蔓延的效果。例如,在森林中的易燃区,种植含量率高,且不宜燃烧的阔叶树,实现对火灾风险的有效防控
其次,以林业种植技术要求为依据,科学调整森林内部植被密度,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林下可燃物积累量,降低森林火灾发生几率。
最后,促进植被配置优化,构建整体抗火性较强的生态群落,形成规模化生物防火阻隔带,有效增强森林对火灾的抵御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1]。此外,在森林防火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定期更新种植的树种,主要针对森林中的火灾易发区、高发区,做好可燃物清理、枯枝败叶修剪等工作,实现从源头上把控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隐患。
2.基于林业种植技术应用的森林防火工作建议
2.1 持续加强植树造林,调整树木种植类别
结合近几年发生的森林火灾事故来看,荒凉、人迹罕至,且易燃物密集分布的地区火灾发生率较高。由于四周环境相对空旷,加上空气过于干燥,加快了空气流动,极小的火种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引发森林火灾,火势跟随空气流动方向不断蔓延,火情控制难度大;因此,需要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开展,综合考虑森林火灾发生地的地形、环境、气候条件的特点,合理应用林业种植技术,如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镇森林防火工作,考虑地处黄土高原,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年均降雨量较少等影响因素,提出在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植树造林,促进森林周边环境改善,调节空气中的湿度,从源头上防控森林火灾风险,同时也能将植树造林的稳固泥土、防风固沙、抑制火势蔓延的作用充分发挥。
此外,为了有效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应调整树种种植类型,优选不易燃树种;例如,种植油茶树这一类抗火耐火树种,将规划区域内的易燃树种 山脊处种植油茶树,形成生物防火阻隔带,既能有效拦截飞火、切断火源、 高森林抵御火险能力和森林火灾综合预防扑救能力。此外,也可以按林区、 易燃树种的种植布局,形成规模化生物防火阻隔带的同时,也能促进当地林业经济效益、 景 提升,突显林业种植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价值[2]。
2.2 合理开展炼山造林,强化森林安全保障
林业种植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强化森林安全保障,也能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中炼山造林作为林业种植技术类型的一种,在特定环境中实施炼山造林,对土壤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为林木快速生长提供良好条件。综合考虑炼山造林技术的特殊性,应结合实施区域的实际情况,精准获取该区域的风速、风力、风向以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等关键要素,同时明确炼山造林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积极作用,坚持“防火安全”原则,科学制定炼山造林技术方案,并配合“一垫、二提、三埋、四踩”等造林方法与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提升炼山造林实施效率,从根本上保障苗木成活率超90%。
在推进炼山造林项目实施过程中,森林防火工作人员需要注重火源控制,在不影响炼山作业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作业时间、作业方式等,规避潜在风险隐患。例如,风力大,且空气较为干燥,不适宜开展炼山作业,极易发生火势失控的问题,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在作业期间,可以在规划区域内布设远程监控设备,与监控中心平台连接,对炼山作业全过程实时监控,保证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处置,有力保护林草资源和生态屏障安全。
2.3 针对性改造森林易燃区,适当扩大林业种植面积
森林中灌木丛、树木稀疏、地质空旷的地区极易发生火灾,因该类地区普遍具有空气干燥、通风性良好等特点,火源与易燃物直接接触,必然在短时间内引发森林火灾。因此,基于林业种植技术应用的森林防火工作开展,要注重森林易燃区改造,采取不同类型树种交叉种植等能够有效减少燃烧条件的技术措施。例如,针对森林中的特殊区域,进行针阔混交改造种植,对过密针叶纯林(郁闭度 >0.8: )进行间伐,保留株数减少 20%-30% ,为阔叶树腾出空间;同时补植乡土阔叶,如白桦、刺槐等,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针阔混交林比例,其中要注重种植密度调整(补植株距与行距不宜超过2-3m、3-4m),避免过密导致林下植被枯萎,利用阔叶树的“遮阳保湿”功能,促进林下草本生长,抑制易燃杂草。此外,也可以种植本地区主导经济林,如苹果、红枣、核桃等,带动林农增收,兼顾“森林防火”,进一步提升森林防火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针对土壤贫瘠或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如荒山、林地等,其自然防御能力相对薄弱,显著提升了火灾风险系数。因此,在推进森林防火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林业种植技术中的扩大林业种植面积这一重要措施,目的是增加上述区域植树造林密度,增强森林对火灾的抵御能力[3]。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做好整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当地生态条件特点,选择各方面表现良好的树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开展植树造林作业,有效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的同时,也能强调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进一步控制荒山、林地裸露面积,从源头上减少森林火灾。例如,在前期规划阶段,遵循防火分区原则,划分为种植适宜区与防火敏感区,不同种植区选择适宜的树种种植,如针对陡坡(15°-25°)、林缘过渡带、距现有林地500m 内区域,可以种植辽东栎、山杨、沙棘、柠条这一类树种,形成“乔木带+灌木带”交替种植体系,使新扩增的林业面积转变为天然防火隔离带。
由此可见,林业面积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可以将绿植的吸热、隔热作用充分发挥,调节地表温度,避免地表上的可燃物过于干燥而引发森林火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种植技术与森林防火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创新森林防火工作方式和理念,在技术引领下精准、有效落实森林防火各项工作和举措,减少森林火灾事故发生,促进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林木资源安全使用。因此,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林业种植技术,并统筹森林防火工作部署,使该技术优势和重要作用有效发挥的同时,也能促进森林防火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武彦军,史少东,郑冬梅.林业种植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5,(03):133-135.
[2]康凯.林业种植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思考与建议[J].新农业,2022,(03):52.
[3]李六元.林业技术措施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