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参与视角下班本课程主题生成的实践探索
白瑛慧
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750306
引言
在幼儿园里,幼儿一日生活中生活化的教育事件、偶发的教育契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都是班本课程的重要来源。当前部分幼儿园班本课程主题生成多由教师主导,忽视儿童的真实想法与需求,比如教师仅凭经验选定主题,未考虑儿童的兴趣点,导致课程与儿童发展脱节。从儿童参与视角探索主题生成的实践路径,对构建更贴合儿童的班本课程、促进儿童主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参与班本课程主题生成的核心价值
1.1 凸显儿童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儿童参与班本课程主题生成能凸显其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从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在传统模式中,课程主题多由教师决定,儿童只能按照预设内容参与活动,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而当儿童参与主题生成时,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如提出“我想了解恐龙”“我们来研究下雨天吧”等主题建议,教师尊重并吸纳这些想法,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
1.2 提升班本课程主题与儿童需求的适配性
儿童参与主题生成能有效提升班本课程主题与儿童需求的适配性,让课程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特点。教师虽然了解儿童的普遍发展规律,但每个班级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这些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表达才能被精准捕捉。例如,当儿童围绕“幼儿园的小动物”展开讨论时,教师会发现他们更关注小动物的饮食而非外形,据此生成的主题就能聚焦儿童真正关心的内容。
1.3 激发儿童对课程活动的主动参与内驱力
儿童参与主题生成能激发其对课程活动的主动参与内驱力,让学习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当课程主题源于儿童自己的想法时,他们会对课程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好奇心,愿意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比如,由儿童提出的“树叶的秘密”主题,他们会积极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主动观察树叶的变化,甚至自发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儿童参与视角下班本课程主题生成的实践路径
2.1 儿童兴趣与生活经验中的主题线索捕捉
从儿童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中捕捉主题线索,是儿童参与主题生成的重要实践路径。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在日常游戏、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敏锐捕捉其中蕴含的主题萌芽。在自由活动时,若发现儿童经常聚集在种植角讨论“小种子为什么不发芽”,这就是一个潜在的主题线索;当儿童反复摆弄积木搭建“城堡”,并兴致勃勃地讲述城堡里的故事时,“我们的城堡”也可成为主题的雏形。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聊天、记录他们的童言童语等方式,将这些零散的兴趣点梳理成有价值的主题线索,为后续的主题生成提供基础。
2.2 基于儿童表达与互动的主题内容筛选
基于儿童的表达与互动进行主题内容筛选,能确保主题内容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向。在捕捉到主题线索后,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表达和互动的机会,如组织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儿童畅所欲言。当围绕“秋天”这一线索讨论时,有的儿童想了解树叶变黄的原因,有的想收集秋天的果实,还有的想画秋天的景色。教师引导儿童分享各自的想法,并通过投票、举手等方式筛选出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将主题确定为“秋天的果实”。这种筛选过程充分尊重了儿童的集体意愿,让主题内容得到大多数儿童的认同,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3 结合儿童发展需求的主题方向共同确定结合儿童发展需求,与儿童共同确定主题方向,能让课程主题既符合儿童兴趣,又具有教育价值。在主题内容筛选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儿童进一步明确主题的发展方向,同时兼顾儿童的发展目标。例如,当儿童对“交通工具”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交通工具呢?”儿童可能会提出“认识不同的车”“学习交通规则”“制作交通工具模型”等方向。教师结合培养儿童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发展需求,与儿童共同确定主题方向为“交通工具大探秘”,涵盖观察、制作、游戏等活动,让儿童在兴趣驱动下实现全面发展。
三、保障儿童有效参与班本课程主题生成的策略
3.1 宽松开放的课程参与环境营造
营造宽松开放的课程参与环境,是保障儿童有效参与主题生成的基础。这样的环境能让儿童感到安全、自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讨论区,摆放儿童喜欢的玩偶、绘本等物品,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在语言上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如“你的想法很有趣”“我们来试试你的建议”,消除儿童的表达顾虑。同时,教师要允许儿童提出不同的意见,即使这些意见不够合理,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3.2 教师支持性引导方式的灵活运用
教师灵活运用支持性引导方式,能帮助儿童更好地参与主题生成,避免主题偏离教育目标或陷入无序状态。当儿童的讨论过于零散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聚焦核心内容,如“大家提到了很多关于雨的事情,我们最想弄明白哪一个呢?”;当儿童的想法存在局限性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生活经验或图片资料,拓展他们的思路,如“除了我们见过的小雨,还有什么样的雨呢?”。教师的引导不是控制,而是在尊重儿童意愿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儿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生成既有意义又具可行性的课程主题。
3.3 儿童多元表达与意见整合机制的构建
构建儿童多元表达与意见整合机制,能确保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主题生成,同时让分散的意见形成统一的主题方向。儿童的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善于语言表达,有的则通过绘画、动作等方式表达想法。教师要提供多种表达渠道,如设置“想法信箱”让儿童写下或画出自己的建议,组织“小主播分享会”让儿童讲述自己的想法。在收集到多元意见后,教师引导儿童一起整理和讨论,如将相似的想法归类,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表决,最终形成大家都认可的主题。这种机制既能尊重个体差异,又能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决策能力。
四、结论
儿童参与班本课程主题生成具有重要核心价值,能凸显儿童主体地位、提升课程与儿童需求的适配性、激发学习内驱力;其实践路径包括从儿童兴趣与生活经验中捕捉主题线索、基于儿童表达与互动筛选主题内容、结合儿童发展需求共同确定主题方向;而营造宽松开放的参与环境、灵活运用教师支持性引导方式、构建儿童多元表达与意见整合机制是有效的保障策略。这些内容为幼儿园班本课程主题生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有助于构建更贴合儿童的课程,促进儿童主动、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雷.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本主题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以大班“呼,降温了”主题为例[J].求知导刊,2023,(11):110-112.
[2]蒋慧慧.课程评价多元化教育效用最大化——浅谈“四式评价法”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J].幼儿 100(教师版),2019,(09):31-33.
[3]刘欢.基于儿童经验实施主题活动[J].当代家庭教育,2025,(0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