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路径优化
崔艳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引言
德育是高中教育的灵魂,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肩负着培育学生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多元化,传统以班主任为单一主体的德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强调打破教育壁垒,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在此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如何优化德育路径,让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构建协同机制,明确权责流程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网络、信任与规范构成的社会资本,能有效促进资源整合与协作效率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构建明确的协同机制,本质上是建立稳定的教育社会资本,通过明确三方权责、规范协作流程,减少沟通成本,凝聚教育共识,形成相互信任的协作氛围,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中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牵头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机制。首先,成立由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网格员组成的“德育协同小组”,通过首次联席会议明确分工:班主任负责跟踪学生在校上网行为,定期开展网络素养主题班会;家长代表牵头建立“家庭上网监督群”,分享科学管控方法,每周反馈学生在家上网时长;社区网格员联系辖区派出所民警,每月到校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讲座,同时开放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线下兴趣活动场所。为避免协作流于形式,小组制定《协同育人流程手册》:学生出现上网超时等问题时,班主任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共同分析原因;若问题持续,由社区网格员介入,协调心理教师进行一对一疏导。一名沉迷手游的学生,在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制定“限时上网公约”、社区安排其参与“机器人编程兴趣班”后,逐渐将注意力从游戏转向兴趣活动,三个月后上网时长减少 60% ,学习状态明显改善。该机制通过明确三方“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让德育从“学校独唱”变为“三方合唱”。
二、创新德育内容,贴合学生需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与自我实现,德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契合其成长困惑,才能引发情感共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德育内容的创新需立足学生真实需求,紧扣其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与情感诉求,整合家庭的生活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与学校的理论教育,形成立体内容体系。
高中班主任发现,班级学生对“生涯规划”“社会责任”等话题兴趣浓厚,但传统德育内容多侧重理论说教,难以激发共鸣。为此,班主任联合家长与社区设计“分层式德育内容体系”:针对高一学生,开展“我的家庭故事”征文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分享职业经历,让学生从家庭视角理解“责任”与“奋斗”;针对高二学生,联合社区“道德讲堂”,组织“身边的榜样”访谈,让学生采访社区志愿者、老党员,记录他们的奉献故事;针对高三学生,邀请校友与企业 HR 参与“生涯对话会”,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分析专业选择与职业责任的关系。一名学生在访谈社区里坚持十年照顾孤寡老人的志愿者后,在周记中写道:“以前觉得‘奉献’是很远的词,但看到李阿姨每天为老人买菜、理发,才明白善良就藏在日常小事里。”德育内容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故事”,从“他人经验”变为“亲身感悟”,让学生在贴近自身需求的内容中自然接纳品德规范。
三、丰富德育形式,促进主动参与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德育效果的达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拓展德育场域,将德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为学生搭建真实的体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互动中深化品德认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高中班主任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设计“家校社劳动实践共同体”活动。与家长协商后,将每周日定为“家庭劳动日”,学生需完成“为家人做一顿饭”“整理家庭杂物”等任务,家长通过照片或视频记录过程并反馈给班主任;联合社区“物业服务中心”,组织学生每月参与“社区环境美化”活动,如清扫楼道、种植绿植;在学校内成立“班级责任岗”,负责教室绿植养护、图书角整理等。活动中,一名平时衣来伸手的学生,在首次尝试做饭时烫伤了手,家长未代替完成,而是拍下过程发给班主任。班主任在班会中以“劳动中的成长”为题,让该生分享感受,引发其他学生共鸣。三个月后,班级主动承担了学校“校园农场”的种植任务,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浇水、施肥,收获的蔬菜送给社区养老院。劳动形式从“课堂说教”变为“家庭实践 + 社区服务 + 校园责任”,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劳动创造价值”,主动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结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构建权责清晰的协同机制,能整合三方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创新贴合学生需求的内容,能让德育贴近生活、引发共鸣;丰富促进主动参与的形式,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品德认知。高中班主任应主动打破教育边界,以协同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路径,让家庭、学校、社会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沃土”,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孙婷婷. 高中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优化学生管理的对策探究[J].中小学班主任 ,2025,(13):53-55.
[2] 孙旭科 . 高中班主任推进家校共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原则与做法探析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13):56-58.
[3] 旦巴加措 . 高中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探索[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 ;,2025:89-90.DOI:10.26914/c.cnkihy.2025.02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