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赵博 魏敏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农村女性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却存在着主动性较差、与就业市场匹配度低、就业环境不够宽松、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使农村女性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侧重于传统农业生产。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女性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就业择业
一、引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法律基础,该法律中强调“国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2]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重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及当前农村经济活动增长幅度下,男性劳动力的流动选择没有显著变化,中青年女性劳动力留在本地工作的概率显著提高[3],由此可见,农村女性劳动力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路进入研究的视野。
二、基于皖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文献梳理
关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概念目前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是职业的转移,即职业的变化,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一种职业换另外一种职业。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A女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地区兴起了许多产业,A女性进入工厂工作。第二是工作地点的转移。A女性过去在市里就业,随着本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A女性选择回到家门口就业。本文以第一种为研究视角,并进行了文献梳理。当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如燕彬、聂正彦认为受教育程度、赡养老人数、丈夫劳动参与情况、当地妇女整体就业倾向及家务劳动时长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4];柳建平、张洁、董凡认为年龄小、受教育水平较高、未婚、有技能和健康状况良好会显著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5];刘亦农利用Logit模型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亲戚中是否有干部、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四项指标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有显著影响[6]。其次,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如杨淼昶认为要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加强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与经费等方面综合考虑[7];黄清粦提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8];宋英详细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措施[9]。最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影响研究。如陈素琼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老龄化、女性化的影响[10];阙斐艳认为农村劳动力结构对粮食产量会造成影响;[11]朱烨调查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参与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等。[12]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既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如学历、能力、技能等素质,又会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这个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但总体而言,随着农村女性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农村女性的信息面与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外界的动态,农村女性劳动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从而实现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人岗匹配”,有效发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实现。
基于以上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定位,本文选择皖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通过实证调查充分分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乡村振兴助力。
三、基于皖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文借助质性研究的方法,按照扎根理论的系统程序,借助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调查分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皖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炼影响因素。
首先通过德尔菲法设计访谈提纲,并选取2位访谈对象进行初步访谈,以此为基础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正与完善,且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访谈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访谈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之前的工作地点、工作地点转变的原因、影响工作地点转变的因素、工作地点转变后对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其次,在访谈之前征求访谈对象的同意,并向其保证会对私人资料以及访谈内容进行保密,不会用在学术研究之外的地方。最后,进行正式访谈,采用录音与笔记两种方式收集资料,并将所有资料整理成文本形式,再借助Nvivo12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动性较差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女性较为安于现状,并没有较强的主动性去转换工作,主要受到“重家庭轻就业”的传统观念以及“小富即安”的心态影响。虽然当前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并且超过90%的女性赞成“有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或劳动对女性很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重家庭轻就业”的传统观念仍占据大部分农村女性的心理,在面临家庭与就业相冲突时,大多数农村女性选择家庭,这就导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就业机会增多,但是由于家庭的负担以及家庭责任感,使她们并不愿意利用较多的时间从事有规律性的工作,而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中,尤其是已经成为母亲的女性,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家庭角色与家庭责任,将自己更多的时间用于家庭照顾,而非寻求外部就业。所以,对于该观念比较浓厚的女性而言,他们更加倾向于打零工,如在家编织手工、种菜销售、采摘水果等,甚至借助自媒体进行微商创业等尝试,而非进工厂从事全日制的工作。
2、与就业市场匹配度差
乡村女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乡村振兴的享有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但是由于教育与资源的有限,女性劳动力特点、受教育程度偏低等弱势特征,使乡村女性人才结构与乡村产业的需求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调查发现,乡村女性人才资源总量与质量都偏低,且分布不合理,虽然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几乎所有女性都接受过义务教育,但是受过高等教育且留在家乡的女性较少,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多数留乡女性仅能从事一般性的农业生产,缺乏乡村振兴产业所需要的相关技术。
因此,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女性在职业技能、知识储备、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使得她们在面临职业转变时,缺乏必要的信心和能力。即便有意尝试新职业,也往往因为能力限制而难以实现。同时,由于乡村相关教育培训还不够到位,大部分妇女还没受过相关培训,懂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妇女人才更是比较紧缺,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弱,这导致乡村女性依旧以常年从事单一的体力劳动为主,制约了她们向新型的就业方式转移,成为制约乡村女性职业转换进而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050.htm.
作者简介:
赵博(1984-),女,汉族,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女性职业规划,生涯咨询
魏敏(2004-),女,汉族,安徽阜阳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项目信息:
2021年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