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电商助农平台构建研究:技术融合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王全丽 许娟
合肥经济学院 230001
摘要:农业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以物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应用为切入点,提出构建助农平台的创新方案。通过整合农业生产监测、供应链优化与消费端服务等功能,平台旨在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流通效率低及质量追溯困难等问题。研究采用案例分析与技术架构设计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平台在提升农民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及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中的可行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推广的参考模式。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农业数字化转型;产销对接;乡村振兴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失衡的核心矛盾。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2年农产品滞销损失高达500亿元,而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缺口持续扩大。传统农业供应链因信息孤岛、中间环节冗杂等问题,导致农民利润空间压缩,城乡资源流动效率低下。
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感知能力与电子商务的渠道整合优势,为重构农业价值链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需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农业产业链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1.2 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拓展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经济领域的跨学科应用场景,丰富了农业信息化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平台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为破解农产品流通困境、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
2. 平台构建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
2.1 核心功能定位
平台以“生产智能化、流通透明化、服务精准化”为目标,聚焦以下功能:
生产端监测:通过部署环境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辅助农户优化种植决策。
供应链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农产品从采收、仓储到物流的全流程追踪。
消费端服务: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溯源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农产品生产档案,增强消费信任。
2.2 系统架构设计
平台采用四层架构模型:
感知层: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负责农田数据采集。
传输层:依托5G网络与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实现数据实时回传。
平台层:云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存储与分析,区块链节点确保信息不可篡改。
应用层:面向农户、经销商与消费者提供电商交易、供应链协同及政策监管接口。
3. 实践案例分析
3.1 安徽省长丰县草莓产业数字化升级
3.1.1 实施背景
长丰县草莓年产量占全国10%,但传统销售模式导致物流损耗率高达25%,农户利润率不足15%。
3.1.2 平台应用成效
生产优化:温湿度传感器预警系统使草莓烂果率下降18%。
流通增效:电商直采模式减少3层中间环节,农户利润率提升至28%。
消费信任:溯源系统上线后,产品复购率提高34%。
3.2 云南省普洱茶区块链溯源实践
3.2.1 实施路径
在普洱茶包装植入NFC芯片,消费者扫描后可查看茶树种植海拔、加工工艺及质检报告。
3.2.2 经济价值提升
溯源系统使高端茶品单价增长22%,带动茶农年均收入增加1.2万元。
4. 关键挑战与对策建议
4.1 主要障碍
技术应用成本:单个农业合作社的物联网设备部署成本约5-8万元,超出欠发达地区承受能力。
数字鸿沟:农村地区60岁以上劳动力占比超40%,技术使用能力不足。
数据安全风险:农业生产数据泄露可能引发市场价格操纵等次生问题。
4.2 解决策略
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可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分担50%设备采购费用。
能力建设:依托农业高校(如安徽师范大学)开设数字化技能培训课程,年均培训5000人次。
安全机制: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平衡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需求。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物联网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可有效破解农业产业链低效问题。平台通过技术赋能缩短了“农田到餐桌”的时空距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农民经济收益。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
技术适配性:开发低成本传感器以适应小规模农户需求。
模式创新:探索“社区支持农业(CSA)”与平台经济的结合路径。
政策协同:推动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跨区域资源整合。
第一作者:姓名:王全丽 单位:合肥经济学院 邮编:230001 出生年月:2003年12月 性别:女 籍贯:安徽桐城 学历:大学本科在读 专业:物联网工程 课题:202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S202213616004X
第二作者:姓名:许娟 单位:合肥经济学院 邮编:230001 出生年月:1996年11月 性别:女 籍贯:安徽霍山 学历:硕士研究生 专业:农村发展 课题:202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S20221361600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