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下小学语文教育如何守住“语言的温度”
何婷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 210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浪潮已经深刻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与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不仅承担着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更是情感交流、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数字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过度技术化倾向,可能导致语文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温度"——那种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的同时,守住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温度",使其不因技术介入而变得冰冷机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平衡语文教育的技术性与人文性、工具性与审美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
数字化技术对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抽象的文字变得具象可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基调。网络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丰富的阅读材料和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过度或不当使用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过度依赖技术会削弱人际互动和情感传递,导致碎片化阅读损害深度思考能力,键盘输入影响汉字书写技能和情感表达,标准化评估可能压抑个性发展。这种技术应用的两面性要求教育者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必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人文缺失,在语文教学中保持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二、"语言温度"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语言的温度"这一概念指的是语言文字所承载和传递的情感热度与人文关怀。在小学语文教育语境下,它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通过语言建立的情感联结,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唤起的情感共鸣,以及母语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有温度的语言教育能够触动心灵、激发想象、陶冶情操,这是冰冷的机器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语言温度"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共情阅读和真情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其次,它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通过经典文本的浸润式学习传递民族文化的精髓;最后,它是人格塑造的基础工程,通过语言艺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失去温度的语言教育,即使技能训练再高效,也难以实现语文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
三、数字化环境下守住"语言温度"的策略与方法
(一)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型
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亟需实现从传统知识传授者到情感引导者的角色转型。教师应当成为技术应用的主导者而非被动适应者,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保留和强化人文关怀元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嵌入个人朗读音频,通过声调、语速的变化传递文本情感;在网络讨论区,教师应采用温暖亲切的反馈语言,避免程式化的评价。教师还应定期组织线下面对面交流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等,以弥补数字化交流中缺失的非语言信息。
(二)课程设计的创新融合
创新课程设计需要实现数字资源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建议采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线上环节侧重知识性内容的预习和拓展,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景;线下课堂则聚焦深度阅读和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情感交流。例如,在学习古诗时,可先让学生通过 AR 技术"走进"诗歌描绘的场景,再回到课堂进行创作背景分析和情感体会。同时,必须保证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占课时比例的 30%-40% ,特别是书法练习、课文诵读、戏剧表演等能够直接传递语言温度的教学活动。
(三)家校协同的情感教育
家校协同是守住语言温度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指导家长开展"有温度的"家庭语文活动,如每周固定时间的亲子共读,建议选择纸质书籍而非电子设备,创造亲密的情感交流空间。可以设计"家庭文化传承"项目,鼓励祖辈参与讲述家族故事,学生用文字记录并配以手绘插图。重要传统节日前,布置需要全家共同完成的语文实践作业,如春节家谱制作、中秋诗词创作等。学校还需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帮助家长理解语言温度的重要性,避免家庭过度依赖智能设备进行语文学习。
(四)评价体系的平衡构建
构建兼顾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利用 AI 作文批改等数字化工具时,应设置"情感指数"等人文评价维度,避免仅关注语法和结构。建议采用"三位一体"评价模式:60%的数字化测评+30%的质性评价+10%的自我反思。质性评价部分可通过成长档案袋实现,收集学生的手写作品、创意写作、朗读录音等体现个性与情感的素材。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自评互评机制,如每月一次的"温暖语言分享会",让学生互相点评作文中的真情实感。
四、结论
在不可逆转的数字化浪潮中,小学语文教育守住"语言的温度"既面临挑战,也蕴含机遇。本文提出的策略与方法强调平衡与融合: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价值,融合数字手段与传统智慧。未来的语文教育应当是技术赋能而非技术主导的,应当以增强而非削弱人际情感联结为目的。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两方面的张力中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应关注这一问题,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育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真正履行其"立人"的使命,培养出既掌握现代技术又葆有语言温度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李桂香.智慧课堂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甘肃教育,2025,(09):117-120
[2]付玲.数字化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2025,(08):190-193.
[3]赵鑫.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沉浸式课堂改革途径探究[J].作家天地,2025,(10):60-62.
[4]李红蔷.小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搭建与有效利用策略[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 2025年度学术成果集.兰陵县磨山镇皇甫寺小学;,2025:596-598.DOI:10.26914/c.cnkihy.2025.003453.
作者简介:何婷,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本科学历,一级教师职称,文学学士,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