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劳动实践研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

作者

许迎春 张丽冬 武春菊

腾冲市腾越镇第二完全小学 云南腾冲 679100

一.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部对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活动的要求日益明确,劳动实践研学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教学方式多以课堂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局限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劳动实践研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突出劳动实践对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作用,重点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以劳动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丰富语文教学模式。

二. 劳动实践研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分析

2.1 劳动实践研学的教育价值

劳动实践研学是一种将劳动体验、研学旅行和学科知识整合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探索和综合运用能力。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兴趣:通过动手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升素养: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包括:语言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

思维能力:通过文本阅读和表达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观察能力:在语言学习中通过细致观察提升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

2.3 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劳动实践研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情境,语文教学则可以通过语言工具将劳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两者的融合能够实现“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 融合策略设计: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例

3.1 基于课前准备的观察引导

课前准备是劳动实践研学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基础环节,旨在明确目标并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

1. 研学主题确定

结合教材内容,选定贴近生活的主题,如“秋天的收获”或“校园植物观察”。以《秋天的树叶》为例,通过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秋天的变化,激发兴趣。

2. 观察清单制定

教师提前设计详细清单,帮助学生明确任务,如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纹理等。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如“哪些植物叶子最早变黄?”培养学生系统化的观察能力。

3. 知识铺垫

通过课文导入相关知识,提升观察深度。如引导学生理解“金黄的扇子”等描述,并结合科学知识讲解叶子变色的原因,增强观察兴趣。

3.2 课中活动设计

课中活动通过实践与记录,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观察记录工具

教师提供观察笔记本或劳动日记,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绘画记录叶子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形成全面的观察笔记。

2. 问题驱动探究

通过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哪些植物在秋天掉叶最多?”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3 课后总结提升

课后总结通过语言表达与写作训练,将劳动实践经验转化为知识。

1. 语言表达与写作训练

以“我看到的秋天”为主题,指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或短文,鼓励使用丰富的描写性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枫叶像燃烧的火焰,在阳光下闪耀。”

2. 课堂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观察成果,分享记录和心得。教师从语言、细节等方面引导评价,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情感升华与反思

通过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实践的意义,如“观察如何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鼓励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细节,深化语文学习的情感价值。

四. 实践案例:校园植物观察活动的语文融合实践

4.1 活动背景

本案例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秋天的树叶》为切入点,设计了一次结合校园植物观察的劳动实践与语文教学融合活动。课文《秋天的树叶》描绘了叶子的形态和色彩变化,为学生提供了自然观察的生动素材。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观察自然,结合课文学习,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2 具体实施

1. 活动准备

知识铺垫: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布置查阅植物资料的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叶子结构及变色原因。工具准备:指导学生准备观察工具(放大镜、记录卡片等)和观察笔记表格,明确记录要点如颜色、形状和质感。

分组安排:学生分组(3-4 人),分工合作,如记录员、观察员、汇报员,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活动开展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植物区域,分组观察植物叶子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等,记录变化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发现细节。

互动提问:通过问题如“哪些叶子变黄得更早?”“枯叶与绿叶的纹理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用语言描述观察所得。

3. 活动总结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观察成果,包括叶子的特点、与课文的关联及活动心得。教师引导总结,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写作训练:以“我看到的秋天”为主题,指导学生将观察记录转化为短文,重点突出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表达。

4.3 活动效果

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知识,提升了细致观察、规范记录和生动表达的能力。学生的注意力和感知力显著增强,写作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活动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深化了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充分体现了劳动实践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教育价值。

五. 结论与展望

劳动实践研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未来,教师应在更多学科领域探索劳动实践的多样化应用,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更加生动、立体的学习场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成长舞台。

参考文献

[1]魏秀君. 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J]. 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24,(05): 23-25.

[2]马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J]. 江西教育, 2024, (31): 25-27.

[3]邱小华.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4, (33): 54-59.

[4]褚倩倩. 部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研究[D]. 扬州大学, 2023. DOI:10.27441/d.cnki.gyzdu.2023.001110.

本文系保山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重点项目《“五育”并举下小学劳动教育“1+N”模式研究》编号:14523ZD16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