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视域下二语情绪词加工中具身体验研究

作者

徐子琴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1.引言

近年来,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具身认知研究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具身认知强调心灵和思维产生于人对世界的经验,认为语言概念不是由抽象的非模态符号来表示的,而是根植于运动和感知系统。此外,大脑和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也参与了语言加工,它们模拟语言符号所携带的通道信息,最终实现具身语言理解。

而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也强调身体以及审美体验。二语情绪词的理解和共鸣,不仅涉及到语义通达,更涉及到具身的、情感性的体验,这与身体美学的审美体验机制有着相同之处,因此身体美学理论为二语习得中的具身认知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框架和理论支撑。本文将探讨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给二语情绪词加工中的具身体验所带来的启示。

2.研究背景

2.1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

纵观西方美学史,针对身体的讨论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之前的哲学成果并没有整合出一个系统的领域,直到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正式提出。身体美学,是舒斯特曼在 20 世纪末发现其一直为大家所忽视的对象,于是,他提出了身体美学。实用主义身体美学中,舒斯特曼将身体美学看作是一种非言语、实践性的身体体验[1]。他继承了杜威关于经验的主张,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抛开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继续展开对知识、自我认知和美好生活的探索,我们就需要以身体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切入点。

2.2 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植根于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涉及感知、情感、语言等多个领域。在语言学习领域,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身体运动、感觉和运动系统来理解和记忆语言知识[2]。与身体动作相关的词语,如“踢”或“抓”,是通过激活大脑中相应的运动区域来处理的。当个体阅读或听到这些动作动词时,与这些动作实际执行相关的运动皮层区域显示出增加的神经活动。

3.身体美学理论对二语情绪词加工中具身体验的启示

3.1 情绪一致性中的情感模拟机制

舒斯特曼强调:“身体意识是情感经验的生物载体。”本人研究中结合了具身认知理论探讨情绪一致性对二语情绪词汇加工的影响。而在实验中,当先呈现的面部表情与其后出现的二语情绪词效价相同时,比如开心的表情匹配 joy 一词,被试在看到面孔刺激后启动了对该效价的情感模拟[3]。这种预先刺激、具身的情感状态促使了被试对二语词汇的加工以及理解。反之,与二语情绪词汇效价不一致的面孔表情激活了冲突的情感模拟,阻碍了其后的词汇加工。结合了身体美学中的身体情感模拟机制,可以更深入地解释与词效价匹配的面孔表情更能促进被试的词汇加工。

3.2 二语情绪词加工体现具身化的体验建构

根据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可知,深刻的审美体验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共鸣种共鸣是具身化的。在实验中不仅仅需要识别词汇的语义信息,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与该词汇相关的、具身的情感共鸣状态。并且通过情绪一致性的条件来强化这种情感共鸣,来促进词汇加工与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连接。由此得知,这种具身化的体验建构,不仅能帮助二语学习者学习二语情绪词汇的目标,还能帮助

其在二语语境中体会到词汇本身的情感[4]。

3.3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在二语情绪词汇研究和教学的运用结合身体美学理论,二语情绪词汇研究中可以借鉴与身体反应相关的实验范式,

可以更直接地探测二语者理解二语情绪词汇时所伴随的身体反应和情感模拟强度。身体美学也关注到个体的审美差异,之后的研究中可以考察不同的二语学习者在利用具身体验加工二语情绪词上的差异[5]。

身体美学也同样可以应用于二语情绪词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身体美学,将词汇具身化,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具身化的活动,比如呈现情绪生词,让学生运用表情、动作以及语调来模仿词汇表达的情感,或是进行情境角色扮演来模拟对话,对话中需要包含目标情绪词,强调真实语境下的交流[6]。这样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从简单的认知理解到复杂的身体感知层面。

总之,将身体美学理论引入二语情绪词的研究与实践中,不仅为探究学习者内在的情感模拟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还强调关注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它启示课堂教学需加入具身化活动,情绪词汇的有效习得必须调动学习者的身体,使其成为意义建构和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者[7]。通过系统性地整合具身化策略,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更深刻和更可迁移的二语情绪词汇能力,从而促进其跨文化情感理解和表达的真实能力。

4.结论

本文基于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深入剖析了二语情绪词加工的本质,揭示其核心在于深刻的具身体验,远超单纯语义处理。研究证实了身体作为情感经验基础的核心地位,情绪一致性效应凸显了情感模拟机制的关键作用,与词汇效价匹配的具身化情感状态为理解二语情绪词创造了优化的认知条件。身体美学视角的引入,不仅深化了具身认知理论在语言情感层面的重要性,也为未来研究和教学指明了方向,研究应深入考察加工过程中的身体反应细节及个体差异影响。教学实践则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通过动态身体表达、多模态感官刺激以及沉浸式情境活动,使身体成为意义建构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为二语情绪词的研究与教学开辟富有前景的新路径。

5.参考文献

[1] Körner, A., S. Topolinski & F. Strack. 2015. Routes to embodimen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940.

[2]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

em. Cognitive science, 4(2), 195-208.

[3] Niedenthal, P. M., Barsalou, L. W., Winkielman, P., Krauth-Gruber, S., & Ric, F. (2005). E

mbodiment in attitudes, social perception, and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9,184-211.

[4] Shusterman R. Body consciousness: 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M].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第 354 页。

[6] 武胜男.论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J].大众文艺,2024,(09):104-106.

[7] 徐诗蒂.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徐子琴,女,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