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技术赋能下电化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杨美林

临沭县临沭街道第四小学 山东临沂 276700

引言

电化教育自诞生以来,始终以技术革新推动教学方式变革,而师生互动作为电化教育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质量。当前电化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仍存在诸多局限:传统多媒体教学中,互动多停留在“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被动观看”的单向传输模式;在线教学场景下,师生缺乏面对面交流,互动反馈存在延迟,且易出现“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沉默”的参与不均问题。随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实时连麦、智能评测、虚拟仿真等互动形式逐渐融入电化教育,为打破传统互动困境提供了新可能。基于此,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下电化教育师生互动模式的创新路径,对深化电化教育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数字技术赋能下电化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创新策略

(一)载体革新:构建“虚实融合”的互动场景

互动载体的革新是师生互动模式创新的基础,通过数字技术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构建“虚拟场景+真实课堂”的融合互动载体,可打破时空限制,丰富互动形式。这一策略通过“沉浸式、多元化”的载体设计,解决传统电化教育中互动场景单一的问题,让师生互动突破课堂边界,延伸至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 AR 技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场景,如物理课上用 AR 模拟电路连接实验,学生通过手势操作完成电路搭建,教师通过终端实时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步骤,对连接错误的学生及时发送提示消息;在课后延伸中,借助虚拟教学平台搭建“在线互动课堂”,设置“答疑专区”“成果展示区”,学生可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向教师提问,教师通过屏幕共享实时讲解难点,还可邀请学生连麦展示自制的实验模型。针对偏远地区学校,利用 5G+ 直播技术实现“双师课堂”互动,优质师资通过 4K 高清直播授课,本地教师在课堂内辅助指导学生做笔记、答疑,师生、生生之间可通过弹幕、连麦跨校实时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互动。

(二)反馈升级:建立“智能精准”的互动反馈机制

反馈是师生互动的关键环节,依托数字技术建立“实时采集—智能分析—精准推送”的互动反馈机制,可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提供个性化指导。这一策略通过“数据驱动”的反馈优化,解决传统互动中反馈滞后、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实现“教”与“学”的精准匹配。

在知识讲授环节,使用智能答题器或在线问卷工具,教师发布 5-8 道随堂测试题目,学生即时作答后,系统 30 秒内自动生成答题数据报告,用柱状图显示各题正确率,用列表标注典型错误答案及选择人数,教师根据数据针对性讲解共性问题,对错误率超 60%的学生通过一对一连麦进行单独辅导;在技能训练环节,借助 AI 视频分析工具,如体育教学中分析学生的跳远动作规范度、艺术教学中评测学生的演唱音准,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动作轨迹、音频识别音高偏差,生成详细的技能评估报告,指出“落地重心不稳”“高音区偏高”等问题并推送示范视频,教师结合报告进行个性化动作矫正、发声指导。课后,通过学习管理平台收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时长、资源点击次数等数据,智能生成学生学习画像,标注“知识点薄弱项”“学习习惯特点”,教师根据画像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与互动答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精准反馈。

(三)参与优化:打造“全员协同”的互动生态

参与度的提升是师生互动模式创新的核心目标,通过数字技术设计多样化的协同互动活动,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全员参与”的互动生态。这一策略通过“合作式、探究式”的活动设计,避免互动流于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教学过程。

在理论学习中,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开展小组互动,如语文课堂上围绕“经典名著解读”主题,将学生分为 4-5 人小组,各小组通过平台共享文档共同梳理人物关系、撰写主题分析报告,教师加入各小组讨论区实时点评“观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在实践探究中,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开展项目式互动,如数学课堂上以“校园垃圾分类数据统计”为项目,学生分组用扫码枪收集一周垃圾分类数据,用Excel 或在线可视化工具生成饼图、折线图,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可回收物占比偏低”的原因,共同探讨“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方案”。此外,设计“翻转互动”活动,学生提前通过微课、数字教材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小老师”身份讲解知识点,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提问、补充,通过角色互换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形成全员协同的良好互动氛围。

三、结语

数字技术为电化教育师生互动模式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载体革新、反馈升级、参与优化三大策略,有效破解了传统互动中的时空限制、反馈滞后、参与不均等问题,实现了师生互动从“单向传输”向“双向协同”、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少数参与”向“全员投入”的转变。但实践中仍需注意,数字技术只是辅助工具,师生互动的核心仍在于“以生为本”,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导致“人机替代”,弱化情感交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数字素养差异,对操作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确保互动的公平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持续发展,电化教育师生互动模式将迎来更多创新可能,需不断探索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师生协同发展,推动电化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晨曦,王倩,黄彦萍. 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2025, (20): 121-123.

[2]张红果,张玲,刘建军. 中小学在线教学新生态:内涵优势、问题审视与优化策略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 (26): 43-47.